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四川阿坝州开设“阿坝民声”专栏 畅通民意沟通渠道

编辑:蒋伟 发表时间:2016-10-18 10:31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核心提示: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和“5·12”地震灾区,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面临极为繁重的发展任务。如何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考验着决策层的集体智慧。“改善民生的前提是倾听民声”,去年3月,阿坝州在当地新闻媒体开设“阿坝民声”专栏,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邀请群众监督,解决群众诉求。

让民意“发声”

  “来参加座谈会才知道,原来‘民声办’才6个人,要做那么多事!”  
  近日,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部分群众代表、离退休干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加的“阿坝民声”座谈会上,松潘县群众代表张继刚傻了眼。  
  “‘阿坝民声’专栏开办以来都是有问必答啊!”这一次亲密接触让张继刚对专栏蕴含的能量有了新认识。  
  作为少数民族地区和“5·12”地震灾区,阿坝州面临极为繁重的发展任务。如何在加快发展中改善民生,考验着决策层的集体智慧。“改善民生的前提是倾听民声。不能让领导意志代替群众心声,要确保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州委书记刘作明的话掷地有声。  
  思路决定出路。去年3月,阿坝州纪委、监察局牵头在当地新闻媒体开设“阿坝民声”专栏,收集群众的意见建议,邀请群众监督,解决群众诉求。  

  一个专栏倒逼一支队伍的成长——“减压阀”助力灾后重生  
  “果园有救了!”  
  4月16日上午,汶川县威州镇铁邑村二组村民熊志会拿着汶马路协调工作组补偿的1.6万元,憧憬起今年樱桃园的收成。  
  去年年底,熊志会在果园浇水时发现,出水口水量比往常小。他怀疑是汶马路铁邑段工程的抗滑桩施工破坏了水源,便写信向“阿坝民声”反映问题。几天后,汶川县交通局和汶马路施工方就请来中介机构做鉴定。鉴定结果显示,问题出在水管,与施工无关。然而施工方还是决定为熊志会换上新水管,并承担相关费用。  
  修复好地震中开裂的耕地,在旧屋的废墟上盖起新房,种植樱桃走致富路,熊志会一家的新生活更有盼头了。  
  刘作明介绍,阿坝州不仅是藏族、羌族聚居地,也是汶川特大地震极重灾区。灾民重生愿望强烈,但是表达诉求的渠道不够,使得民意打上了“结”。“‘阿坝民声’就像一个‘减压阀’,解开了群众的心结。”刘作明说。  
  专栏开办之初,“阿坝民声”办公室(简称“民声办”)即通过电视、信件和短信等方式告知群众,可以来信、来电提出意见建议,表达诉求。为方便群众,“民声办”还开通邮政绿色通道,免费发放2万个“阿坝民声”专用信封。  
  和熊志会一样,去年3月底,金川县独松乡一组村民梁生全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给“阿坝民声”寄信,为孩子申请助学金,没想到一试就成功了。  
  45岁的梁生全患有小儿麻痹症,妻子因患尿毒症去世,家里债台高筑。儿子梁茂吉正在读高一,因无力支付学费,随时面临辍学。梁生全对生活丧失信心,整日酗酒。核实情况后,去年4月25日,金川县教育局和金川县中学免除了梁茂吉在校期间的学杂费和住校费,并每月给他150元补贴。  
  令梁生全更没想到的是,问题解决后的一年中,“民声办”工作人员多次回访,帮助他重拾了对生活的希望。如今,梁生全已经不再酗酒,而且还养起了猪,他说:“孩子要继续上学,我也要自食其力地生活,不能成为社会的负担,否则没脸面对帮助过我们的人。”  
  州委副书记、州纪委书记王承先透露,阿坝全州13个县都已成立了“民声办”,通过跟踪回访,确保反映的问题得到圆满解决。  
  主动倾听民意的做法不仅更好地解了群众的燃眉之急,也拉近了党员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专栏开办3个月后,阿坝州信访量与2011年同期相比下降了44.7%。去年,阿坝州党风廉政建设群众满意度升至全省第五。  
  与此同时,一支队伍也成长了起来。“民声办”从专栏开办之初到各部门抽调人员组建的业余团队,已成长为一个让张继刚赞叹不已的全能团队。  

  群众来信中建言献策的比例逐渐增大——硬碰硬的公开监督引发理念转变  
  “村民:汶川县映秀镇黄家村在前年的‘三百工程’验收中是第一名,有20万元奖金。但镇政府领导和村干部都说这笔钱还没下来,请问钱到哪里去了?  
  汶川县政府:这笔资金被用来垫付了黄家村养鸡场道路的硬化费用。该项目正在进行工程结算,待完毕后再冲销这笔借款。”  
  这是4月11日刊登在《阿坝日报》“阿坝民声”栏目的一封群众来信及相关部门的回复。当天,该报用一个整版刊登了5封来信和回复。“这种整合纪检监察和群众、媒体力量的监督,是一种动真格的监督。”王承先说。  
  “阿坝民声”的监督内容都是“干货”,既包括党委、政府的工作,也包括党员干部的作风。州纪委副书记朱大刚透露,接到群众反映后,“民声办”会立即通知相关部门进行调查核实,并在1个工作日内上报调查结果。对需进一步调查核实的,承办部门要提出延期申请,一般不超过3个工作日。  
  杜小芳是马尔康县医保局的出纳,去年9月6日,她因工作效率低、服务态度差被办事群众向“民声办”投诉。县委、县政府不遮丑,于次日进行公开通报批评,并让她作了书面检讨。现在,在杜小芳的窗口排队缴费的人再多,她也是全程面带微笑工作,她说:“大家的眼睛是雪亮的,不能因为个人原因影响工作质量。”  
  “阿坝民声”既使各部门的工作在监督下更加规范、高效,也让群众能更好地发挥主人翁精神,参与社会事务管理。  
  去年8月以前,马尔康县与茂县之间还没有直达客车,群众交通往来需到汶川转车,最快也要七八个小时。群众纷纷向“阿坝民声”致信、致电,希望两地间尽快开通直达车。2012年8月1日,直达客车开通,往来时间整整缩短了3个小时。撒志燕在位于茂县的阿坝卫校任职,她以前只能一个月回一次马尔康,现在可以每个星期都回去了。  
  建言者中,除了成年人,也不乏热心的小学生。  

[$Page$]

  去年5月,阿坝州外国语实验小学三年级的姚晓柯听说,由于阿坝州医院至阿底桥的公路扩建,从省阿坝军分区医院开始,道路两旁的树木都会被砍掉。姚晓柯写信给“阿坝民声”,希望能保留这些树。他的建议最终被采纳。  
  阿坝州通过“阿坝民声”栏目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实现了由“管群众”向“群众管”的转变。截至5月31日,“民声办”共收到群众来信、来电963件,已办结942件。“群众来信越来越理性,建言献策的比例逐渐增大,我们开设专栏的预想效果也逐步显现出来了。”朱大刚说。  
  “这个栏目的生命力就在于直面问题。以前报社也开过‘读者来信’一类的栏目,但因为很难硬碰硬地解决实际问题,时间一长,读者就不再关注了。”阿坝日报社编辑王燕表示,“现在‘阿坝民声’每周一、周四固定和读者见面。阿坝电视台、阿坝手机报、阿坝新闻网等州内媒体也会及时刊载群众来信和答复办理情况。”  

  保障落实靠效能机制而非个人意志——尊重民意导出干群互动的良性循环  
  4月18日上午,“阿坝民声”办公室的电话几乎没安静过,工作人员尼玛耐心地接听每一个电话,并做好记录。为了让群众能联系到“阿坝民声”,除了办公室座机,尼玛的手机也成了“公用电话”。  
  群众的诉求、建议纷至沓来,该如何保证“阿坝民声”办理的效率和效力?  
  刘作明介绍,“民声办”会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问题对接给相关职能部门;职能部门要在限期内答复或作出处理;州纪委、监察局将联合组织、群众工作等部门,不定期地对“阿坝民声”交办件的办理情况进行督查督办。  
  “不是靠领导意志来完成,而是靠效能机制来解决。”刘作明说。  
  3月29日,汶川县威州镇郭竹铺村村民董加兵致信“阿坝民声”,请求解决新房供电问题。“民声办”当天即将此件转交威州镇政府办理。  
  次日,镇长靳福超带领工作人员到现场查看。原来,郭竹铺村的电线主干线已经接通,入户线路需由居民自己解决。董加兵家庭困难,本可由村集体出资安装。但他碍于面子,不愿承认家庭困难,村委会就未作考虑。靳福超立即责成郭竹铺村村委会帮董加兵接线入户,董家当晚就通上了电。  
  今年4月,阿坝州纪委、监察局组织成立两个督查督办组,选取群众关注度高、各级政府已办理或承诺办理的90件交办件,通过深入现场、回访当事人、暗访相关人员、查阅资料或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开展突击督查。  
  各县也将“阿坝民声”的交办事项作为联系群众、改进工作的重要任务,列入干部执行能力、工作能力和年度目标的考核内容。汶川县将交办件办理工作作为考核选拔干部的重要依据;黑水县将交办件办理结果纳入全年的目标考核,建立了严格的督办机制……  
  倾听民声、了解民意、化解民忧、服务民生。在一整套工作机制下,相关部门与群众之间的互动实现了良性循环。  
  阿坝州各级党委、政府从被动回应诉求逐步向主动排查问题和加强服务转变:壤塘县开展“民生大排查”活动,将排查出的700多个民生发展方面的问题纳入县委、县政府议事日程,并承诺逐一解决;阿坝县对部分群众通过“阿坝民声”反映的牧民定居工程款未到位的问题举一反三,对全县牧民定居涉及的资金开展清理工作……  
  而“阿坝民声”则仍在实践中继续探索为民服务的新路径:对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让群众充分讨论决定,必要时组织召开听证会;尝试办理“书记信箱”与“州长信箱”的来信,并在媒体公开办理结果,等等。  
  下一步,“阿坝民声”还将公开州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议案、提案的办理情况,提高代表和委员履职的积极性。  
  让民意“发声”,灾后的阿坝州正在希望中倔强重生!  

[$Page$]

    链接@专家视角:

    构建良性干群关系的有益尝试

    杨伟东

  本质上,“阿坝民声”涉及的是公权力行使者与人民之间关系处理的重大问题。
  
  在现代社会公权力行使者与人民的关系中,人民具有本源性,公权力源于人民且应服务于人民。公权力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就是可以处理个体或组织无法承担的事务,以满足社会和公众的需求。正是在这一意义上,公权力具有正当性和正能量。为能真正发挥公权力的正能量,公权力行使者就需要通过多种途径了解民意、回应民意。“阿坝民声”的成功之处就在于它在干部与群众之间构建了良性的互动关系。
  
  首先,“阿坝民声”的创立和运转体现了“权为民所用”的理念。事实证明,权力行使者一旦手握权力,就可能会出现高高在上、忽视权力来源和目的进而滋生腐败的情况。“阿坝民声”恰恰要求权力行使者必须重视人民的意见,充分反映人民的意愿。
  
  其次,“阿坝民声”令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它不仅摆出了重视民声、民意、民忧和民生的架势,而且真正落实了了解民意、反映民意和回应民意的行动。“阿坝民声”是阿坝州纪委、监察局牵头在新闻媒体开设的专栏,由相关部门人员组成专门机构处理相应事务,从而避免了走形式,做到了“真听实看”。而对于获取的民意,党委、政府认真研究处理,切实解决问题,从而让当地群众感受到这一渠道“真正管用”。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的加快,一些地方或领域权力滥用和腐败现象日益突出,并造成了干群关系的紧张或不信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指出,当前一些领域消极腐败现象仍然易发多发,一些重大违纪违法案件影响恶劣,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人民群众还有许多不满意的地方,提出“要坚定决心,有腐必反、有贪必肃,不断铲除腐败现象滋生蔓延的土壤,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从某种意义上说,“阿坝民声”就是在践行这一要求,强化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并以“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尽管如此,对“阿坝民声”仍可以有两项制度意义上的期待:一是如何通过这一平台激发现有制度的活力。“阿坝民声”依托新闻媒体形成了一整套机制。目前该机制作用突出,风头甚至压过了一些现有的制度。但从功能上看,“阿坝民声”并非是要替代现有制度,而是要推动现有制度的整合并促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
  
  二是如何让“阿坝民声”成为一项持久的制度。应当说,在这一领域,国内目前不缺乏创新,但欠缺持久有效的制度。领导重视、建立初始各方的支持、契合公众的需求,这些都是“阿坝民声”成功的基础。然而从长远来看,如何使这一做法不因人员更迭或时间变迁而受到影响,保持持久的活力和生命力,值得关注,更值得我们期待。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法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