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审计助推反腐 舆论充满期待

编辑:蒋伟 发表时间:2016-10-18 10:32 来源:中国纪检监察报

    1 舆情概述

    6月28日,国家审计署审计长刘家义向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5次会议作了《2014年度中央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当天,审计署官网发布了2014年多项审计公告,涉及46个中央部门、单位,14家央企和3家金融机构等。这批堪称“经济体检报告”的审计公告暴露了不少腐败问题及线索。

    与以往相比,今年的审计报告不仅对一些违规使用财政资金的中央部委点名通报,还在分析重大违纪问题时,点了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原总监郭振玺、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原院长王天朝、南方电网原副总经理肖鹏等5人的名。

    整体来看,舆论对审计报告相关话题的关注热情较高。大量的盘点报道和评论解读文章持续涌现。审计报告中所公布的具体数据及暴露出的问题一直备受媒体和网民关注。而审计报告首次点名违纪者的现实意义,以及“审计风暴”能否为正在进行的反腐败斗争提供助力,也成为此次舆论热议的焦点。

    据人民网舆情监测室数据显示,6月28日至7月1日,涉及“审计报告公布”的相关网络新闻12510篇(含转载,下同),报刊报道611篇,论坛文章1074篇,博客帖文365篇,微博平台相关消息823条,微信公众号文章1120篇。

    2 审计报告列出“问题清单”

    审计工作报告,既是一份总结审计工作的成绩单,又是一份把脉经济社会发展的“体检报告”。报告中所公布的具体数据及暴露出的问题一直是舆论关注的焦点之一,相关梳理、盘点报道均引发较高转载。

    新华社梳理发现,审计报告以较大篇幅披露了税费收缴执法方面存在的问题。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刘剑文表示,通过审计发现税收征管实践中的漏洞,重视背后的制度成因,寻找合适的解决途径,才能为财税体制改革的平稳推进保驾护航。报道还指出,以专题形式反映对政策措施落实的审计情况是报告的又一亮点。专家认为,报告对“红顶中介”等组织蚕食简政放权改革红利的情况予以揭露,有利于促进建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环境,切实保证中央重大政策落实到位,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发挥有力的保障作用。

    《中国青年报》聚焦审计出违纪违法问题的共性特点。文章指出,22个中央部门账上趴了1495.08亿元,一些中央部门简政放权滞后导致违规收费7.24亿元,2500人因土地出让金违规使用被查等诸多新问题首次出现在审计报告中。

    界面新闻、《东方早报》等媒体则盘点称,财务管理不规范,国家产业政策执行不到位,物资采购和项目招投标违规,盲目或擅自决策导致亏损,违反廉洁从业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是能源央企的“通病”。

    今年被媒体称为央企“反腐重点年”,部分媒体重点关注对14家央企的审计结果。《北京青年报》梳理发现,此次被审计的14家央企中,除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公司、中国航空集团公司将在今年第二轮巡视中成为巡视对象外,其余12家央企均已被中央巡视组所巡视。巡视组向企业反馈时提到的问题,相当一部分在此次审计结果中有所反映。

    《新京报》指出,除中国第二重型机械集团公司外,其余13家的审计公告中均显示“发现相关违纪违法问题线索,已对这些线索依法移送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理”。

    3 公开点名倒逼整改

    今年的审计工作报告发布后,媒体迅速捕捉到了最能吸引眼球的亮点:在十八大以来的历次审计报告中,对具体违纪违法人员公开点名的做法,尚属首次。

    《工人日报》评论认为,此举首先可与纪检监察部门公布的信息相互验证,或提供“注脚”。其次,有利于更好地解剖个案,以及反思某个行业、领域的问题。问题出在个人身上,但更须剖析个人问题生成的土壤。

    光明网的评论指出,无论是延续了反腐上的“点名”惯例,还是审计署点名所指出的问题,都共同指向了一个重要的“交集”,即审计署与纪检监察部门的合作与对接将更高效,更紧密。

    《燕赵都市报》评论称,看上去,点名涉及对象从单位到个人,迈出的步子并不大,但这意味着,作为监督制度设计的重要环节,审计之网在收紧。事实上,审计报告旨在发现问题,它本身也是压力传递机制,而很多违纪违法问题都跟个人乱作为有关,只点名到单位,不足以给相关具体责任人施压。点名到人,则更能凸显审计报告的严肃性,以儆效尤。

    然而,点名这件事,即便再具体,威慑力也是有限的。《人民日报》评论进一步指出,没有整改的审计,效果等于零。现实中,审计报告已经明确提出了问题,却迟迟得不到解决,或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或是明目张胆不放在眼里。审计指出了问题,还得其他执法执纪的部门跟进,该打针打针,该手术手术,才能“止损”,也才能“治愈”。

    4 让审计监督成为反腐利器

    综合来看,“审计风暴”在反腐败中发挥的基础性作用越来越受到舆论的关注。《经济参考报》指出,巡视工作是一种党内监督;审计工作是一种体制内监督。巡视工作能够在铁腕之下取得如此丰硕的成果,说明审计工作也可以成为反腐的重要抓手。要知道,审计是实现权力监督权力,乃至于把权力关进制度笼子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我国建成现代政治文明的关键力量。

    新华网进一步评论认为,审计监督,已经成为反腐败战场的“尖刀兵”,深化改革的护航者。从近年的审计报告看,报告中列举的已揭露和查出的违规违纪问题、经济犯罪案件的数据信息,数量一年比一年增加,问题一个比一个细化,点名一年比一年直接,为纪检监察等有关部门提供了明确靶向,审计充分释放了权力运行“紧箍咒”、反腐败利剑的正能量。

审计如医生,挑病为治病。根据以往的情况,仅仅发布审计结果是不够的,接下来如何运用审计成果?怎样实现审计与纪检司法部门的“无缝对接”?怎么将违纪违法者绳之以法?怎样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种种问题也引发舆论的深入探讨。

    多位专家及媒体呼吁审计监督应成常态。但另一方面,审计工作的性质和特点,决定了审计反腐不应单纯以掀起“风暴”为目标,而要更多体现为通过揭露重大违法违规问题和经济犯罪案件,着力揭示腐败涉及的体制、机制、制度性问题。正如《南方都市报》社评所言,“审计风暴”调快到每季度一次,始终也是“风暴”。“钦差”常态化,不如针对发现的问题补漏,做好制度设计,这才是更有效也更持久的方式。

    5 网民期待“审计风暴”成为反腐“先行棋”

    审计监督承载了公众对反腐败的殷切期望。绝大多数网友肯定了审计工作在反腐败工作中发挥的巨大作用。六成以上网友在此基础上呼吁,发现问题更要解决问题,“审计风暴”之后该轮到调查问责登场成为不少网友的心声。近半数网友关注此次审计报告的点名通报,认为显示出审计工作的公开透明,查处违纪违法问题的坚决态度,保障了公众的知情权。不过,也有38%的网友认为,充分发挥审计的“反腐尖兵”作用,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审计监督工作同反腐败工作的结合。此外,17%的网友建议,审计工作应始终保持独立性,并与时俱进地深化审计体制改革。

    舆情点评

    近日,与审计署相关的话题成为舆论场的焦点,无论是审计署代表国务院向全国人大常委会作的审计工作报告,还是其发布的多项审计公告,都引发媒体及网民的广泛关注。

    点名通报在十八大后已经成为上至中央下到地方的惯例。审计署虽然与纪检监察机关存在职能上的差别,但同样是查处违纪违法官员的重要力量。此次加大点名道姓通报力度,无疑进一步昭示了以审计促问题曝光和解决的决心,亦契合当前舆论的反腐期待。

    作为国家治理系统内生的一个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审计监督是有效惩治腐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工具,是推动改革创新、完善国家治理的重要手段。有关分析认为,审计的专业性和中立性为反腐败提供了专业支撑和驱动,审计与纪检监察工作双轮驱动带动反腐的前景已经明晰。

    总体来看,“审计风暴”在反腐败中扮演的“先行棋”作用是舆论主要关注点。公众之所以期待审计报告,就是希望审计能够筑起“关虎之笼”,念响“箍权之咒”,希望“审计风暴”之后,调查问责能够登场。审计报告揭的是真相、念的是数据、认的是国法,一个个案例把滥用权力、以权谋私的行为暴露在“阳光下”,有助于推动形成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可以预见,在未来的反腐布局中,审计的作用将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人民网舆情监测室舆情分析师 孟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