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勇:求真务实护航脱贫攻坚

脱贫攻坚既是经济问题、民生问题,更是严肃的政治问题。娄底市纪委找准职责定位,强化责任担当,持续精准发力,为全市脱贫攻坚提供坚强纪律保障。
近日,娄底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徐勇接受了省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办公室的专访。
持续精准发力 剑指突出问题
问:近年来,娄底市在推进“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中,紧紧围绕扶贫领域的突出问题,打出了自己的一套组合拳,请您给我们作个介绍。
答:2016年4月,我市在部署“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工作时,结合娄底市实际,确定了“三年行动计划”“四零目标”的整体工作思路。“三年行动计划”:即专项整治分三年推进,第一年重在惩治查处,第二年重在整治深化,第三年重在巩固提升。“四零目标”:即党的惠民政策与群众“零距离”、专项资金“零截留”、村级财务“零接待”、违纪违规“零容忍”。全市上下紧紧围绕这一目标,多管齐下,标本兼治,打出了自己的一套组合拳。
一是剑指专项资金精准查。2016年,我们重点对175个涉农、扶贫、民生领域项目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进行了大清理,涉及资金83.5亿元,共发现“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线索873件,立案441件,处理600余人,追缴清退违纪资金1487.12万元,严厉惩处了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二是紧盯财务清理铺开查。2017年,在专项资金清理的基础上,我们扎实开展了村级财务清理审计。市县两级抽调会计、审计、工程专业人员764人,对全市663个重点村(贫困村、信访村)进行财务审计,各乡镇组织3000余人对2842个非重点村进行财务清理。清理审计过程坚持吸纳群众代表参加,事后召开由党员、组长、村民代表参加的村民代表大会审定清理审计结果,并张榜公示,接受群众监督。清理审计工作人员在清理审计报告上签字背书,终身负责。共发现问题线索4880条,按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处理4373人,其中给予党纪政务处分221人,清退资金1786.3万元,特别是215名村干部因在村级财务清理审计中违纪违规被取消村“两委”候选人资格,1个乡镇党委政府、2个乡镇经管站、2个清理审计组因工作不实、履责不力被问责并在全市通报,社会反响很强烈,被老百姓称为娄底市史上最严的村级财务大体检。
三是引入专业力量回头查。聘请第三方专业力量对涉农、扶贫、民生项目资金清理“回头看”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我们在2016年项目资金“大清理”的基础上,为进一步巩固成果,2017年又组织“回头看”。为防止“回头看”流于形式,2017年8月至2018年1月,我市聘请第三方专业力量30余人,分三批对10个市直职能部门的项目资金大清理“回头看”工作进行检查验收。检查组跟着资金流向直插到县、乡、村、户,开展全面“体检”,不走过场、不留死角,涉及资金20余亿元,共发现各类问题417个,比较全面客观地暴露了娄底市相关职能部门在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
问:娄底市剑指职能部门,聘请第三方专业力量对涉农、民生、扶贫项目资金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主要是基于哪些方面的考虑,对已发现的问题将怎样处置?
答:“雁过”能被“拔毛”,“扶贫奶酪”胆敢“触碰”,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多个环节出了纰漏。我们聘请第三方专业力量对涉农、民生、扶贫项目资金进行专项监督检查,主要是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职能部门履职缺位。我们在检查职能部门所开展的项目资金大清理和“回头看”工作中发现,相当一部分单位党委(党组)对项目资金大清理工作认识不高、重视不够、工作不实,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具体工作流于形式、蜻蜓点水。开展了近两年的项目资金大清理后,在有些行业部门仍然存在项目资金监管乏力;项目实施计划随意变更;工程建设项目围标、串标;工程监理流于形式;竣工验收、结算审计滞后;惠民补贴类项目申报审批不规范、公开公示不到位;截留挪用、虚报冒领、盘剥克扣、优亲厚友等现象仍然存在。“大清理”工作并没有发挥好通过自查自纠,传导压力、推动工作的作用。
二是职能部门自查自纠处理不严。2017年,全市查处“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3600人,其中村(居)干部占比92.56%,涉及职能部门的干部很少,全年市直职能部门仅移送2起问题线索。从我们的随机抽查来看,职能部门不是没有问题,而是一些职能部门掩盖了问题,一些比较明显的履职缺位失位等问题没有得到追责问责和查处。
三是第三方力量更加专业。职能部门的项目实施专业性强,聘请第三方专业力量参与监督检查,有利于我们从专业角度发现深层次的问题,极大地提升了我们发现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所以,基于上述三个方面的综合考量,我市选择聘请第三方力量来了一次动真碰硬的检查验收,也彰显了市委不回避问题,敢于自我亮剑、自我革新的勇气和决心。
当然,对问题的处置,我们态度鲜明,需要整改的立即整改,涉及违纪违规问题线索,一查到底,不管涉及到谁,一律严肃追责问责。
一是严厉问责,让履责不力的工作人员“长记性”。2018年4月11日,我代表市委对项目资金清理“回头看”工作履责不力,问题突出的市国土资源局、市民政局、市卫计委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履责约谈。由市县两级纪检监察机关对被检查的市县两级职能部门的履责情况进行全面核实,对没按工作职能履责到位的单位和个人,严格按照“四种形态”准确处置到位。截至目前,市县两级职能部门因项目资金清理“回头看”工作和项目资金监管履责不力被问责的副科级以上干部140人,其中县处级领导干部23人,乡科级干部117人。
二是严格整改,问题整改不到位不放手。要求被检查的10个单位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详细具体的整改方案。整改方案必须报市专治办审核批准,个别单位的整改方案因针对性不强、措施不具体,先后三次返工。我们将从整改方案的制定、整改的实施,再到整改效果的体现,全过程盯紧看牢,不到位不放手。
三是严肃查处,让胆敢向项目资金打主意的人付出代价。我们将所有违纪违规问题线索归纳整理为48个交办件,集中交办给县市区纪委监委和派驻纪检组,并要求在8月底前,严格按“四种形态”严肃认真查处到位。为确保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纪法效果的统一,所有问题线索处置全都报市纪委、市监委审核把关。
四是下达纪检监察建议书,高位推动职能部门主体责任落实。市县两级纪委监委结合问题线索的处置,针对全市项目资金管理和使用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向各级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发出纪检监察建议书64份,推动和监督全市各级各部门主体责任落实和体制机制的完善。
创新方式方法 注重标本兼治
问:据悉,娄底市为惩防基层贪腐,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积极探索实践“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您能给我们简要介绍一下相关情况吗?
答:“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列入了2017年度全国十大改革案例,这项工作的开展,是因为我们在进行“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项整治及“全市信访积案清零”的过程中,发现涉及村干部的信访问题占信访总量的70%以上,而且在查处了大批村干部之后,基层信访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村级权力边界不清晰,运行不规范,公开流于形式,监督没有着力点。出于标本兼治,有效防控村级小微权力风险的考量,2017年3月,我市在涟源市开展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探索试点工作,去年底开始在全市推广。其基本做法:
一是开列权力清单。将村级100多项各种小微权力划分为“重大决策”“日常管理”“便民服务”三大类别。由各县市区确定各类别下的具体权力事项,作为“必设清单”。娄星区确定小微权力为26项,涟源市和冷水江市为27项,双峰县为31项,新化县为29项。同时,对村级小微权力清单按年度可进行动态调整。
二是规范权力运行。一方面,对每项权力的运行,都绘制出具体流程图。每张流程图都明确标明事项名称、责任主体、办事标准、运行流程和权力行使依据,保证权力运行必须按流程图走。另一方面,建立健全相关配套制度。督促出台“村财民理乡监管”办法,推行村级财务“零接待”制度,完善“四议两公开”工作机制,调整完善村定补干部管理办法,出台村级工程管理相关规定等。
三是推行权力公开。规范公开内容。每项权力不仅公开清单、流程和相关政策,还公开办事过程、办事结果。拓展公共载体。依托省里“互联网+监督”平台,增设“小微权力清单”“村级项目建设”“办事结果”“政策文件”等娄底特色版块。群众只需在电脑上、手机上轻轻一点,就可以看到村里的每一个项目、每一笔收支、每一张票据、每一个步骤。严格公开要求。对村级财务,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对村级项目建设,按“施工前、施工中、施工后”分阶段将有关情况及时公开;对便民服务事项,及时公开办事过程和办事结果。
四是强化监督问责。开列负面清单。制定责任追究办法,按“村级民主决策”“村级民主管理和服务群众”“村级民主监督”3大类,分类明确责任追究的具体情形。畅通线索渠道。发挥互联网平台的大数据比对和投诉举报功能,加强与电子政务、信访、扶贫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做好问题线索的梳理、分流。严肃执纪问责。结合县乡纪检监察一体化建设,在乡镇(办)之间强化交叉办理。对涉及面广、查处难度大的复杂案件,采取提级办理的方式,重点查办。对精准扶贫领域的违纪问题,市县两级纪委直查直办。
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推行以来,截至6月底,全市受理平台投诉举报471件,及时处理答复449件,其余正在处理中;平台投诉共涉及金额1434.7442万元,已追缴资金37.3485万元,给予相关人员党纪政务处理17人次。风险防控的效果开始得到体现。一是基层信访矛盾明显减少。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全市共收到农村涉纪信访问题举报件3204件,问题发生在去年11月以后的仅151件,信访增量得到有效遏制。二是基层干部规矩意识明显增强。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全市共立案查处违反廉洁纪律、涉及贪腐的乡、村干部274人,其中问题发生在2017年11月之后的仅3人。三是党群干群关系日益融洽。基层群众对党员干部的工作,由过去的不了解、不信任,逐步转变为理解、支持、依靠。四是村民自治水平明显提升。村民切实感受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得到体现,参与意识显著增强。
这项工作现在是我市举全市之力高位推进的一项民生工程。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荐国先后两次做出批示。2018年,在省纪委、省发展研究中心的大力支持下,我市将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与“互联网+监督”平台进行深度融合,建成村级小微权力+“互联网+监督”特色子平台。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和流程、村级工程项目建设、农村党员发展、农村危房改造、计划生育奖励扶助、生育证办理、特困人员救助、城乡低保、农村建房宅基地审批等群众密切关注关心的办事过程和办事结果,全部在平台上进行公示公开。子平台已于8月1日开始试运行,10月初将正式上线。
2018年6月27日,国务院扶贫办副主任欧青平批示:要把湖南娄底的做法作为财政扶贫资金监管中的公示公开公告典型,争取向全国推广。
我们充分相信,以公开促进监督,以监督促进规范的“村级小微权力+互联网+监督”工作的探索和实践,一定会成为村级小微权力风险防控的有效途径,一定会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脱贫攻坚提供有力的制度和科技支撑。
不松劲不停步 再聚焦再出发
问:2018年,娄底市如何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
答:2018年我们将在巩固“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专项整治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及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紧紧盯住县市区、乡镇(街道)、村(居)“两委”主要负责人,驻村帮扶队成员、结对帮扶干部等重点人;紧紧抓住“五个一批”扶贫工程、“四个意见”落实落地、扶贫项目资金监管等重点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担当,持续精准发力,突出解决扶贫领域的作风问题,坚决查处损害群众利益的腐败行为,为我市求真务实推进脱贫攻坚政策落实、工作落实、责任落实保驾护航!
一是坚持主动出击,靶向发力。采取乡镇之间对调查、县市区组织重点查、全市开展点穴查的方式,抽调专业财务人员1000余人,开展村级财务大检查,全面推进《娄底市村财民理乡镇监管办法》的贯彻落实。目前,双峰县、涟源市、冷水江市、娄星区已完成乡镇和县市区层级的198个村的检查,相关问题正在汇总中;新化县继续参照去年模式,开展村级财务清理审计,乡镇负责非贫困村的清理审计,县级抽调专人负责贫困村审计,目前已完成618个村的清理审计,该县纪委监委交办问题线索30条。采取县市区之间对调审、全市组织重点审的方式,对2017年全市涉农、扶贫、民生项目中的重点项目、重点地区进行大审计。认真做好2013-2015年涉农、扶贫、民生项目资金清理“回头看”检查验收中发现问题线索的分类处置和扫尾工作。对2016-2017年度“雁过拔毛”式腐败问题、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交办件的办结情况进行随机抽查,确保问题线索件件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二是加强监督检查,拓展问题线索来源。采取“四不两直”(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方式,不定期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明察暗访,随机抽查,深入一线精准掌握情况。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重点关注职能部门、帮扶单位履职履责情况;易地扶贫搬迁、产业扶贫开展情况;扫黑除恶工作情况,等等。5月上旬,我市已启动扶贫领域专项巡察,重点巡察新化县、涟源市、双峰县三个贫困县(市),主要巡察扶贫领域“四个意识”不强、脱贫攻坚责任落实不到位、帮扶措施不扎实、脱贫攻坚作风不实等7大类问题。巡察深入田间地头,覆盖到村(居)小组、乡镇街道、行业扶贫责任单位、驻村帮扶队。为强化震慑,采取边巡边移的方式,目前已移交问题线索28起。
三是严肃执纪问责,保持高压态势。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及时移送问题线索,提升问题线索的处置效能,探索建立“来源多元、分类规范、出口一致”的问题线索综合处理机制。对受理的问题线索,统一分类研究并及时分批处理,实行“一月一集中、一月一交办”。对瞒案不报、压案不查或敷衍塞责、失之于宽松软的,实行“一案双查”,严格责任追究。对涉及贫困县乡科级领导干部、已经了结但信访举报不断甚至群体上访的典型案件由市纪委监委直接查办。坚持典型案例“一月一通报”制度,强化震慑,在娄底廉政网开通曝光专区,把通报曝光作为压力传导的有效手段,用一个个鲜活的案例释放失责必问、问责必严的强烈信号。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