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黄四平:以务实作风交出脱贫攻坚高分答卷

编辑:谢平 祝萌琎 发表时间:2019-07-24 12:49 来源:三湘风纪网


    汝城县2019年3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复同意脱贫摘帽。去年以来,汝城县咬定青山不放松、泰山压顶不弯腰,深入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为如期实现全县脱贫摘帽目标提供了坚强的纪律和作风保障。近日,汝城县委书记黄四平接受了省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办公室专访。

以不胜不休的精神打赢脱贫攻坚战

 

    问:2018年汝城实现了脱贫摘帽,在具体工作中,汝城是如何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的?
    答:汝城县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精准扶贫工作重要论述,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按照“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基本思路,紧扣2018年高质量脱贫摘帽目标,坚持以脱贫攻坚总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举全县之力打好打赢脱贫攻坚战。目前,全县80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累计脱贫18260户60419人,贫困发生率由19.81%下降为0.91%,全面完成脱贫摘帽目标任务。
    紧扣“真脱贫、脱真贫”标准,产业就业两手抓,扶贫扶志两手硬。户户有产业让增收有门路。产业奖补“四两拨千斤”,发放产业奖补资金4754万元,引导贫困户发展茶叶0.8万亩、水果1.7万亩、蔬菜4.2万亩、楠竹等林业8.6万亩、畜禽养殖11.6万羽(头)。利益联结“抱团闯市场”,以“龙头企业+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采取订单生产、保底收购、统收统销的方式,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与贫困户紧密联结,17000多户贫困户深度参与产业扶贫,带动脱贫人口超过85%。因地制宜“打好特色牌”,大力实施“一乡一品、一村一业”行动,文明水果、暖水蔬菜、泉水茶叶、马桥生姜、南洞茶油、热水楠竹、延寿小米椒、濠头艳红辣椒等产业品牌“百花齐放”,成为了贫困群众的“当家产业”。特别是辣椒产业摘下了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金字招牌”,既有强有力的龙头产业带动,又有大面积的贫困群众参与,还将有连续5年每年6000万元以上的专项资金支持,小辣椒成为了群众脱贫致富的大产业。家家有就业让脱贫有底气。按照“两结合四增加”的思路,采取劳务输出与就地安置相结合,通过劳务输出、园区企业、扶贫车间、公益岗位四条途径增加就业扶贫岗位,千方百计让家家都有劳力就业,完成贫困人口转移就业20220人,贫困劳动力有就业意愿的都就了业,实现了“就业一人、脱贫一户”目标。特别是扶贫车间小、帮扶作用大,扶持150家扶贫车间新增975名贫困劳动力在家门口就业,做到挣钱顾家两不误。人人有技能让致富有动力。坚持扶贫与扶智、扶志、扶技一起抓,注重线上与线下、群众需求与产业需要相结合,推行“菜单式”培训、“跟进式”服务,创新开展“脱贫攻坚课堂”“人人有技能培训”,白天邀请专家到田间地头进行技术指导,晚上利用网络和电视开展视频教学,“人人有技能”累计培训24426人次,开办“脱贫攻坚课堂”33期,实现80个贫困村全覆盖;招录贫困家庭“两后生”1143人,实现技能培训、家门口就业、当地创业无缝对接。
    紧扣“零漏评、零错退”要求,分田到户,责任到人,户户过筛,人人达标。划分“责任田”。集中全部力量,调动全部人员,采取联乡、挂村、分片、包干的方式,县级领导、县直单位主要负责人、乡镇党委书记和乡镇长、乡镇驻村干部、工作队、村主干、结对帮扶责任人、“十大工程”责任单位“八级责任人”,层层立下“军令状”,人人都有“责任田”,户户都有帮扶人,村村都有工作队,吹响了上下发力、各方出力、共同给力的总攻号角。下足“绣花功”。对群众,翻箱倒柜找问题,开展了3轮贫困户和非贫困户大排查,组织县级贫困村退出、贫困人口脱贫大复核,真正做到家家户户村村全覆盖。对问题,清零行动抓整改,实行问题清单、整改清单、责任清单和交办制、台账制、销号制、通报制“三单四制”,确保政策一项不漏、问题一个不留,做到“清仓见底”。排出“英雄榜”。拿出一笔绩效奖,干部50%以上年终绩效奖作为脱贫攻坚专项绩效奖;划出两道“硬杠杠”,明确派出的工作队无能,就是单位的“一把手”无能,结对帮扶工作不行,单位全年的工作就不行;定出“三个一批”排行榜,对实绩突出、符合条件的提拔重用一批,对表现优秀、工作得力的表彰奖励一批,对作风不实、工作不力的追责问责一批,让广大干部既有动力,也有压力。
    紧扣“高质量、高认可”的目标,把干群关系当生命抓,把上门群众当客人待,把村里群众当亲戚走。一方面,干群鱼水情深让群众有笑脸。深入开展“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主题活动,干部职工走村串户、日访夜谈、结对帮扶成为常态。对贫困户,坚持“四到农家八必访”,落实一户一策,缺什么、补什么,少什么、帮什么,会什么、扶什么;对非贫困户,组织“千名干部进万家”,察群众实情,听群众心声,解群众难题。对在外务工的,贫困户由帮扶责任人经常沟通、保持联系;非贫困户由工作队、村支两委定期电话联系、短信沟通,让他们知晓扶贫带来的实惠,感受家乡发生的变化。去年以来,全县开展夜谈活动3200多场,实现自然村全覆盖,帮助群众解决大大小小的问题10400多个,用行动提升了群众认可度。另一方面,群众点赞认可让干部有干劲。广大干部以脱贫为己任,主动放弃公休假、节假日,处级干部带头干、科级干部主动干、一般干部认真干、省市帮扶干部积极干,干出了热火朝天的生动景象,涌现出累倒在扶贫路上的工作队长朱孝平,双双去扶贫相约“不破楼兰誓不还”的夫妻队长朱志华与朱淑芳,放弃几十万年收入一心扑在扶贫上的土桥东坳村李九斤、龙潭桥村欧永成等几名支书。干部都说,虽然扶贫工作很辛苦,但是很值得,群众的肯定就是我们工作最大的快乐,群众的支持就是对我们工作最好的褒奖。

 

以零容忍的态度深化专项治理

 

    问:汝城县在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有什么好的做法?取得了哪些成效?
    答: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事关基层政治生态、从严治党和脱贫攻坚,尤其汝城是“半条被子”故事发生地,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必须坚持零容忍、无禁区。2018年以来,我县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共立案248件,给予组织处理141人、党纪政务处分194人,清退违纪资金778.3万元,其中退还群众资金235.4万元,腐败存量大幅削减,腐败增量得以遏制,干部作风有效改善,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
    扛起县委主体责任。一方面是切实履行县委主体责任。县委书记坚持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一月一调度,提出“坚决做到扶贫资金一分一厘都不能私用、扶贫责任一丝一毫都不能懈怠”要求。县委坚持把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纳入全面从严治党重要内容,先后5次在县委常委会和7次在县扶贫领导小组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县委常委会组成人员带头管好联系分管部门乡镇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一方面是压实部门党组织和乡镇党委的主体责任。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监管谁负责、谁经办谁负责的“三负责”原则,明确部门党组织和乡镇党委对扶贫资金的监管责任,先后开展农村低保专项治理、扶贫项目资金审计监督等工作,做到资金到项目、管理到项目、核算到项目、责任到项目,查处易地扶贫搬迁、危房改造、产业扶贫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四个方面的典型问题22个,处理79人。
    支持县纪委监督履职。县委除在政治态度政策支持县纪委履行监督责任外,还在人力物力上大力支持。支持县纪委整合县乡村三级纪检监察力量,推动县乡纪检监察工作、派驻机构、市县巡察上下联动“三个一体化”,将全县14个乡镇划分为4个片区,按照统一调度、联合执纪、交叉检查工作模式,把监督执纪触角延伸到最基层。设立微信公众号等举报渠道,下发宣传海报12万份,2018年以来处置扶贫领域问题线索243条,受理信访举报62件;紧盯农村“三资”管理、民生资金管理、村级事务公开等重点领域,分4个片区对全县217个村开展财务检查,帮助村组集体算好收入账、支出账、违规账,立案查处扶贫领域履行“两个责任”不力问题14件。同时,坚持“三个区分开来”,制定《关于保护和支持党员干部干事创业的意见》,划清可容的“边线”和不容的“红线”,旗帜鲜明为担当者担当,为负责者负责。2018年,为85名干部澄清不实信访问题。
    建立常态长效机制。治标与治本一体推进,运用“1+X”监督执纪形式,深挖案件原因,对症下药,建立了综合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的常态长效机制。一是强化教育警示。印制《党的十八大以来汝城县查处的部分领导干部忏悔录》警示教育读本和《以案释纪》口袋书1600本,举办脱贫摘帽业务培训暨警示教育大会,2018年以来下发扶贫领域典型案例通报26期,向社会点名道姓公开曝光64件、193人违纪违规案例。二是强化立行立改。坚持“边查边改”,对监督检查发现能够马上解决的问题,及时督促村(居)、乡镇即知即改、立行立改,同时对相关责任人开展约谈。三是强化制度建设。2018年,督促各职能部门建立完善扶贫领域制度机制34项。针对截留挪用、虚报套取扶贫资金等问题,出台了民政专项资金、产业扶贫奖补资金、危房改造补助资金等管理制度;针对项目验收结算、资金拨付等方面问题,出台了政府投资项目、农村公路建设项目、以工代赈项目等管理办法;针对村务公开普通存在不规范的问题,开展“亮栏”行动,实行村务公开栏规范化建设;针对村级监督薄弱问题,对全县217个村配备村级纪检员,设立村级纪检小组和村务监督委员会。

 

以旗帜鲜明的导向引领全面小康

 

    问:脱贫之后,汝城将采取哪些措施为全面小康保驾护航?
    答: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决胜全面小康的冲刺之年。实现脱贫摘帽,只是新时代全面小康路上的第一步。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弘扬“工匠精神”,下足“绣花功夫”,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以推动乡村振兴提升脱贫成果,以企业抱团落户强化产业支撑,以做实群众工作密切干群关系,让脱贫成果经得起历史检验。
    一是大抓产业培育。突出产业为王,用好三块“国字号”招牌,继续开展“产业项目建设年”活动,对接粤港澳,打造产业群。大力发展绿色工业,发挥湘南湘西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前沿优势,在抓好电子智能科技产业园建设的基础上,把更多企业引进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产业转移首选地。大力发展精细农业,用好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的优惠政策,培育农产品精深加工、农村电子商务、休闲观光农业,把农产品销售出去,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农副产品供应地。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发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品牌效应,促进旅游与文化、教育、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深度融合,让游客留下来,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休闲旅游目的地。
    二是大抓乡村振兴。紧扣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让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成色更厚重。注重兴产业、增实力,培育壮大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庄园等新业态、新主体,推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联姻”,带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注重旺人气、强动力,大打“乡情牌”“乡愁牌”,引进来、请回来相结合,力争三年内引进百家企业兴乡,推动千名市民下乡,吸引万名能人回乡。注重美家园、添魅力,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规范农村建房、“厕所革命”三大行动,全面优化农村人居环境,努力建成生态家园、绿色田园和休闲乐园。
    三是大抓干群关系。持续开展“弘扬半条被子精神,密切党群干群关系”主题实践活动,实施好听民意解民难、困难群众帮扶、矛盾纠纷化解、特色产业培育、农村环境整治、村务清理公开、乡风文明建设、扫黑除恶“八大”行动,努力实现走访帮扶、认识熟悉、政策落实三个“百分百”,党建引领、民生改善、群众认可三个“实打实”的目标。
    四是大抓专项治理。巩固发展反腐败斗争压倒性胜利,聚焦群众痛点难点焦点,紧盯资金使用、项目争引、建设管理等违纪腐败“事故”的高发“路段”,一体推进、部门联动、标本兼治,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一季一专题”集中治理,严肃惩治环境保护、食品药品安全、低保养老等方面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和中小学违规补课等问题,用铁的手腕、严的监督堵住“污染源”,严惩基层“微腐败”,坚决防止“微腐败、大祸害”,让群众感受到全面从严治党在身边。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