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秀云:打好组合拳 提升获得感

近年来,攸县纪委监委始终把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源头防控和重点整治相结合,做实做细监督职责,取得了明显的工作成效。近日,攸县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刘秀云接受了省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办公室的专访。
问:在深入治理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工作上,攸县是如何推进脱贫攻坚责任落实的?
答:一、精准定责。压实主体责任。通过构建“县为主体、乡村实施、部门联动”的工作格局,压实县、乡、村三级书记抓扶贫的政治责任。县委带头履行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县级领导干部带头的包镇(街道)、联村(社区)、扶户的工作机制,所有县级领导每年开展不少于4次调研督查,领办督办2件反映群众身边问题的信访件。明确镇、村两级书记为扶贫第一责任人,对工作不力、连续考核排名靠后的坚决予以调整。夯实部门责任。督促县扶贫办、教育、卫健、发改、民政、住建等扶贫工作职能部门主动履行行业监管职责,对扶贫项目实施及扶贫资金拨付、使用、管理等环节进行全面监督监管,主动排查作风问题、廉政隐患。落实监督责任。县纪委监委聚焦重点领域,集中整治脱贫攻坚中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统筹推进“打伞”“破网”行动,进一步提升群众满意度。强化日常监督,从看得见抓得住的具体问题入手,建立管思想、管工作、管作风、管纪律的从严管理体系。
二、分类督责。列出扶贫任务清单、政策清单、程序清单,对照清单督促工作落实,防止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紧盯任务清单。督促各级各部门主动摸清工作底数,核清工作任务,对账履职销号。紧盯政策清单。组织行业扶贫部门梳理和综合各项惠农惠民政策,明确责任单位、责任股室,督促县扶贫办、县民政局等单位统一印发扶贫政策口袋书、工作手册和政策到户宣传画等政策资料5万余册,严防部门单位“踢皮球”“打太极”,相互推诿等问题。紧盯程序清单。对照各职能单位的有关工作制度,全面梳理涉及脱贫攻坚的工作程序,对程序要求、时限要求进行公开,严防职能单位“庸懒散拖”等问题。
三、从严追责。及时约谈提醒。对一般性、苗头性、倾向性问题,明确乡镇(街道)、县直单位党政主要负责人,由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谈;乡镇(街道)、县直单位党政分管领导,由县纪委监委分管对口联系纪检监察的班子成员谈;一般干部由县纪委监委纪检监察室负责人谈,着力通过高规格、高质量的提醒谈话,推动相关责任人引起思想重视、强化责任担当。坚持动态调整。出台《干部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工作管理办法》,进一步加强驻村帮扶工作队和结对帮扶干部的管理。实行帮扶队员动态管理,对工作不主动、履职不到位、不能胜任扶贫工作的后盾单位、牵头领导、驻村第一书记调整或召回。自工作开展以来,我们调整后盾单位5个,牵头领导5人,召回驻村第一书记7人。严格惩处问责。2019年1-10月,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86个,立案95件,处理225人,其中党纪政务处分86人,组织处理139人,追缴违纪资金252.02万元,清退群众资金74.96万元,下发通报11期,通报21个问题46人次。
问:今年以来,攸县在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方面,是如何汇聚工作合力的?
答:纳入了全覆盖的政治体检。首先是把全县各级各部门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工作开展情况纳入县委巡察的必巡内容,全面政治体检;其次聚焦脱贫攻坚关键领域、重点环节,对问题较多、工作不力的单位针对性开展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同时,创新探索“巡镇延村”工作模式,聚焦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着力深度解剖麻雀。实行了“片区化”的管理模式。实行“一中心六战区”的工作机制,设立大监督中心,统筹各纪检监察室、派驻纪检监察组和乡镇(街道)纪(工)委工作力量,将乡镇(街道)、部门单位按照区域位置相近、工作职能相似的原则划分为六大战区,由县纪委监委分管纪检监察室的班子成员直接联系,实行“战区化”管理,在全县纪检监察系统营造了比学赶超的氛围。探索了“三级联动”的监督方式。针对群众反映较为集中、问题多发易发的扶贫项目,首先由项目实施单位对项目审核、建设、验收、资金拨付等环节进行全面自查自纠,发现问题逐一登记、逐一整改;其次监管单位组织相关职能部门、乡镇(街道)对项目实施情况进行普查,督促问题整改;最后县专治办立足“监督的再监督”职能定位,对专项治理情况进行抽查,对发现的问题线索及时处置。通过单位自查、监管单位核查、专治办联合督查的“三级检查”方式,实施全方位、多轮次精准监督,确保监督检查不留死角。畅通了群众参与的快速通道。积极优化“信、访、网、电”信访举报主渠道,着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进村入户”行动,县纪委监委班子成员主动下访,广泛收集问题线索。今年1-10月,县纪委监委11名班子成员共下访乡镇(街道)、村居(社区)68次,发现问题线索21条,收集意见建议110条。
问:攸县纪委监委下阶段如何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
答:一、在畅通民意诉求上下功夫。探索在村一级建立全覆盖的“村级微信群”,减少群众反应诉求成本,提高群众与相关职能单位对接效率,畅通民意表达。其主要设想有三个原则:一是全域覆盖,全员参与。全县297个村(社区)以村为单位,户为代表,建立村级微信群,将村民、县纪委监委干部、县驻村工作队干部、乡镇(街道)班子成员及乡镇(街道)纪检干部、民(辅)警、村支两委干部、县镇(街道)两级巡群管理员等工作人员全部纳入。二是全面公开,全民监督。在村级微信群公开党务、村务、财务内容,宣传强民惠民政策、法律法规、道德文明规范,及时公布各级党委、政府工作动态,接受群众的监督。三是全心服务,全力监管。发动乡镇(街道)、村(社区)两级和县直27个相关职能单位全部参与,对群众提出的合理诉求,严格按照管理权限、职责要求和有关政策制度及时处置回复。
二、在整治重点问题上下功夫。积极推进漠视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专项整治,结合攸县实际,牵头组织县教育局、县卫健局、县住建局、县水利局、县发改局等17家责任单位,集中整治义务教育阶段孩子辍学,群众看病就医经济负担较重,食品安全,行政审批和政务服务中“吃拿卡要”、办事效率低等14类侵害群众利益突出问题。
三、在严查问题线索上下功夫。对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线索,实行三个一律。一律归口管理。全县所有问题线索一律由县专项整治办(县纪委监委)归口管理,对隐瞒不报、拖延迟报、故意漏报的从严追责问责。一律提级办理。对中央、省、市纪委交办,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办理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3类问题线索,实行提级办理,严查快办。一律通报曝光。对所有核实的问题一律点名道姓公开通报曝光,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