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道南:下沉一线 以精准监督打好“收官”战

祁阳县纪委监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南重要讲话精神,在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期,扎实开展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整治,切实做到“把力量下沉到一线、把关口前移到村组”,不断提升督战实效,担当作为、接续奋斗,为夺取脱贫攻坚战全面彻底胜利提供坚强纪律保障。近日,祁阳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县监委主任廖道南接受了省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办公室的专访。
问:祁阳县是如何整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的?
答: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3月6日召开的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上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高质量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祁阳县认真贯彻落实习总书记讲话要求,通过“四个一”的一线工作法,有效整治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针对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在全县75个贫困村共组织开展明查暗访158次,发现问题线索380余条,立案16起,处理问责139人,查处典型案件11件,下发通报15期。一线蹲点,摸排问题线索。通过“四个一”工作模式,由“1名县纪委监委班子成员+1名机关部室负责人或1名派驻纪检监察组组长+1名乡镇纪委工作人员+1名村级纪检监察员”组成若干个联合工作小组,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全县72个贫困村,开展一线摸排,深挖细查“作风”问题线索。通过实地查看、查阅资料、现场走访等方式,检查驻村工作队工作纪律、帮扶成效等,详细了解驻村工作队抓实战疫战贫“两不误”、驻村帮扶“回头看”、干部职工结对帮扶、脱贫产业巩固提升、脱贫攻坚堡垒建设等工作情况。
一线监督,盯紧关键少数。紧盯乡镇党委书记、行业扶贫第一责任人和直接责任人,行政村(社区)第一书记、驻村扶贫工作队长、村两委干部等脱贫攻坚工作中的 “关键少数”,以扶贫资金落地入户、扶贫项目实施、驻村工作队管理、镇村两级党风廉政建设等为重点强化日常监督。同时,开展“点穴式”“立体式”和“清单式”督查,以督查问效补短板。一线联动,织密监督网。通过县、镇、村三级联动,织密监督网络体系。聚焦扶贫,开展大起底、大排查。充分发挥村级纪检监察员贴近群众、了解情况、沟通顺畅的优势,打造“移动探头”,对村“两委”干部和农村党员等实行近距离、全天候的监督。凡是村级纪检员发现上报的问题线索,要求要第一时间核查,第一时间处理。
问:针对扶贫领域存在的问题,祁阳是如何强化精准监督的?
答:我们坚持问题导向、直入主题,从群众最怨、最盼、最急的事做起,精准发力,重拳出击,解决了一批突出问题,取得了较好工作成效。今年1-10月,祁阳县纪检监察机关共发现扶贫领域问题1231个,立案58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34人,问责 4人,追缴违纪资金239.01万元,退回群众资金 185.23万元。一是出台《祁阳县关于脱贫质量“回头看、回头查、回头帮”整改工作纪律十条规定》,亮出纪律“红线”,架起问责“高压线”,以铁的纪律“护航”脱贫质量“三回头”整改工作。二是以“一季一专题”为抓手,聚焦群众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下足绣花功。在生态扶贫领域,我们从大数据比对发现“个别农户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明显高于同村农户”的问题线索入手,确立以“一补一员”方面存在的腐败和作风问题为治理重点,对全县有生态公益林的506个村进行“拉网式”清查,对有数据异常的223个村进行“点穴式”督查,发现超半数的村存在截留资金的现象,没有如数将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发放到农户手上。我们一方面严厉查处危害群众利益的“微腐败”行为,5名镇林业站长因工作失职、审核把关不严受处分,6名村干部因截留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被立案查处;另一方面责令县林业局进行全面整改,彻底堵住资金发放的廉政“漏洞”。从2019年起,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由村里以林权证为依据登记造册,镇(街道)把关,县林业局审核并张榜公示,最后直接打卡发放到户,全县近11万户农户因此受益。
问:祁阳县是如何做好扶贫领域执纪监督问责“后半篇文章”的?
答:一是一案一剖析,发掘问题深度。建立了一案一剖析制度,严格落实各纪检监察室对所查处的扶贫领域案件撰写剖析报告责任。案件查处完毕后,相关室组织调查组成员全面梳理案发原因、过程和关键细节,深入研判分析案件中所暴露出的制度缺陷和工作漏洞,并提出问题整改措施和清单,督促有关职能部门、镇(街道)村(社区)查补漏洞,落实整改,建立长效防范机制。二是一案一警示,加大教育力度。通过案发单位召开处分决定宣布会和到案发单位召开专题案例警示教育大会等形式,切实增强案例教育震慑力和实效,发挥查处一起、警示一批、教育一方的作用。三是一案一回访,彰显执纪温度。通过电话回访、上门回访、单位回访等方式,与扶贫领域受处分人员深入谈心谈话,及时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帮助他们认识和改正错误,放下思想包袱,轻装上阵,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脱贫攻坚决战决胜当中。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