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强:抓实专项监督 护航乡村振兴 ——专访宁乡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刘强

宁乡市是人口大县、农业大县,乡村振兴工作点多面广。市纪委监委立足岗位职责,准字发力、联字增效,监督推动乡村振兴赋能加力。近日,宁乡市委常委、市纪委书记、市监委主任刘强接受了省纪委监委党风政风监督室的专访。
问:宁乡市是如何统筹监督力量,实现乡村振兴领域监督精准化、全方位的?
答:宁乡市坚持“县乡村组”联动,建立县域纪检监察工作一体化建设网络,将监督触角延伸到乡村振兴最前沿。一是统筹乡村监督力量。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乡村纪检监察工作规范化建设的实施意见》,每村增设一名村纪检监察联络员,由乡镇(街道)联村干部担任,统筹村务监督委员会、纪检小组、党风政风监督员、廉情信息员四支力量开展日常监督。今年以来,共开展乡村振兴专项监督联动协作32次,联合办信办案19件,越级访量下降33.7%。针对纪检监察联络员在日常监督中发现的某组级财务不清、征地款分配拖延时间问题,城郊街道纪工委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对组级财务全面清理,督促近4年滞留组级账户的120余万元征地款迅速发放到位,并责令村民小组长辞职。二是健全片区协作机制。将全市29个乡镇(街道)纪(工)委、13个派驻纪检监察组划为六个片区,由1名委班子成员和1个纪检监察室对口联系,下发乡村振兴监督事项指导清单7期,开展常态化督查25次,督促整改问题9个。三是开展“三资”提级监督。对资金密集、资源丰富、资产聚集及集体收入高、信访举报多的个村(社区),由市纪委监委进行“三资”提级监督试点。今年重点选取花明楼镇炭子冲村、煤炭坝镇贺家湾村、玉潭街道新城社区等3个村(社区),采取查记录、查合同、查账目,看制度、看现场、看监管,问群众、问施工方、问监管机构成员等“三查三看三问”方式开展现场监督21次,抽查核实台账32条,推动化解“三资”重复越级访8件,督促解决问题8个,收回村集体资金和退还群众资金4.65万元。
问:宁乡市是如何细化监督举措,确保乡村振兴专项监督工作成效的?
答:我们坚持“一域一重点”,开展“两个责任”联查,构建全周期管理闭环,防止乡村振兴监督泛化。一是聚焦重点任务查。由委主要领导带队面上督导,联点委班子成员对乡镇(街道)及部门单位开展点对点定期督导,联合两办督查室对全市29个乡镇(街道)及所辖村(社区)驻村帮扶、人居环境治理、巩固饮水安全保障成果等工作开展入户督查,共发现资金资产使用管理、安全饮水等8个方面问题112个。二是聚焦突出问题治。紧盯“一卡通”资金使用、农村乱占耕地建房、污水治理等3个重点领域突出问题,开展联合整治。紧盯粮食安全政治责任落实情况,牵头组织市自然资源局、市农业农村局对全市11个园区和市直单位、29个乡镇(街道)耕地保护情况开展督查,发现问题线索6条,处理处分23人。今年以来,全市共查处乡村振兴领域问题线索11条,批评教育帮助和处理人数33人,党纪政务处分11人,追缴或退还群众资金15.7万元。三是聚焦成果运用改。通过下发工作提示函、纪检监察建议书等方式,加强拉条作战、跟踪问效,推动问题整改112个,督促各单位堵塞制度漏洞5个。黄材镇聚焦村集体“钱袋子”,制定《村(社区)集体经济合作社财务管理暂行办法》,对全镇集体经济合作社账目实行代管,有效遏制合作社白条出账、随意支付、挪作他用等问题,着力打造了村集体经济组织监管样本,目前正在全市推广。对村民乱占耕地建房问题,督促市自然资源局制定《关于全面推行田长制严格耕地保护的实施方案》,细化耕地保护责任,确保粮食安全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问:宁乡市是如何运用监督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
答:我们坚持“清廉共建”联享,强化“四责协同”,推动清廉单元建设由点及面,凝聚乡村振兴强大社会活力。一是建强党员战斗堡垒。坚持对查处的典型案例,涉及到哪一级干部就通报到哪一级,警示教育活动就开展到哪一级,案例发生在哪个单位,警示教育活动就开展到哪个单位,着力用身边事教育好身边人。今年下发通报1期,督促案发乡镇组织镇村干部召开警示教育会5场次。二是增强清廉村居示范。按照党风清正、村务清爽、民风清朗及教育有机制、管理有规程、监督有队伍、公开有渠道、矛盾有化解、文化有阵地、新风有示范等“三清”“七有”的原则推进清廉村居建设,在去年12个清廉村居示范点的基础上,新增25个示范点,开展清廉村居“一员一联一走访”,收集解决群众问题1.9万件,解决率达95%。三是拓强全域共建共享。充分挖掘全市各乡镇(街道)蕴含清廉元素的农业产业、人文古迹等资源,打造线上线下清廉地图,着力唱响“廉行宁乡”主题曲。开设“楚沩清风课堂”,以现场教学方式对大成桥镇“鹊山模式”、煤炭坝镇门业产业园、双江口镇左家山村柑橘基地等农业产业发展示范基地进行宣传推介,推出了“清廉村居建设+农业产业基地”等6条乡村振兴清廉线路,让清廉文化在学思践悟中浸润人心。双江口镇左家山村柑橘基地清廉路线开设以来,共接待游客2.2万人次,带动全村农家客栈、休闲垂钓、橘园观光等农业休闲项目全面发展,农户人均增收近万元。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