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宁:“问题上墙”助解扶贫领域信访难题

今年以来,新宁县探索推行“问题上墙”工作法,坚持以问题为导向,通过积极化解扶贫领域的信访问题,倒逼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压实工作责任,确保脱贫攻坚工作有力有序推进。
开通“一扇门”。为畅通群众信访渠道,该县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由县直单位、乡镇、村支两委和驻村帮扶工作队组成问题收集小组,在每个村(社区)设立专门办公室,开辟网络信访、电话信访、短信信访、微信群等多条渠道,结合主题党日、三联三送、民情恳谈会等日常工作,通过村部轮流值守接访、广泛进村入户走访、定期召开村民小组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主动发现群众身边的问题。通过查摆、梳理和研究讨论,最终敲定“问题清单”并上墙公示,有效畅通了信访渠道。
建立“问题墙”。该县把“问题墙”作为公开的办公室,只要有问题群众都可以反映。对问题的处理实行“属地管理”原则,严格按“一单五制”进行交办,明确责任人、整改措施、整改期限、调查核实处理情况和回访情况,敦促问题办理,接受群众监督和评判。同时,对“问题上墙”实行动态管理,收集一个公示一个、解决一个销号一个,对问题不遮掩、不回避、不推诿,妥善化解群众疑虑。
明确“三机制”。该县要求“问题上墙”绝不能“一挂了之”,而是要通过完整的体制机制来促使责任落实,推动问题切实得到解决。一是建立监督机制。将所有问题的办理情况录入《精准扶贫系统软件》,联乡县级领导和驻村工作队员实时掌握问题办理情况,确保问题整改公开、透明、公平、公正。二是完善考核机制。将“问题上墙”工作纳入文明绩效考核范围,要求驻村办、督查室综合运用重点督查、随机抽查、明查暗访等方法,对各乡镇、村的“问题上墙”工作开展情况实行常态化督导检查。三是用实问效机制。对整改实效突出、特别优秀、群众评价好的干部,县委将予以提拔重用,对工作不作为、问题处置不当、群众不满意而引发群众上访的干部,该召回的召回、该处分的处分,形成震慑效应。
交好“答题卷”。该县把解决扶贫领域突出问题和群众反映的信访问题,当作一场民生“考试”。干部是答卷人,群众是阅卷人,并以“三个一律”来严明“考场”纪律。一是一律上墙公开。对群众问题诉求,一律如实登记上墙。二是一律见面核查。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在办理时必须要同信访人见面,调查核实问题真伪,并在“问题墙”公示处理意见。三是一律明确答复。在每个村设立群众来访接待中心,由群众选出的“五老”人员坐班调解矛盾,由村支两委和第一书记负责就群众的诉求去相关部门反映、办理。凡属整改到位的及时上墙公示,正在整改的要求定期公布进度,个别整改难度大、不能及时解决的,说明问题原因,制定整改计划,明确整改时限。同时,明确所有问题办结后要全面进行回访,经信访人再次认可后,再将处理过程和结论公示7天,群众无异议后方可销号、下墙和存档。
自“问题上墙”实施以来,该县305个驻村工作队,对扶贫领域的突出问题进行大走访、大排查,共收集9大类1200多个问题,并已全部上墙公示,扶贫领域信访量随之下降,10月份环比下降率达到70%。(新宁县纪委监委 余达 罗利华)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