澧县:从严管理村(居)财务 源头治理扶贫领域问题

今年初,针对涉及村(居)财务不断越级访、扶贫领域信访居高不下的实际,澧县纪委监委精准靶向,通过开展专项治理和严查违纪违法案件等措施,建章立制,不断规范村(居)财务管理,把扶贫领域腐败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今年1至11月,全县涉及扶贫领域信访量仅为上年同期的65%,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完善制度立规矩。一是驻点调研,试点运行。今年初,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带队,与县级主管部门、镇村干部广泛座谈,对澧浦街道、如东镇驻点调研近2个月,指导制定了《村居财务管理暂行规定》。实施以来,如东镇、澧浦街道没有新增1例涉及村干部信访问题。二是总结提升,出台制度。县纪委监委会同县移民扶贫局、县财政局部门联合出台《澧县村级财务管理暂行办法》《澧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财政报账制实施细则》、《澧县村务监督委员会实施办法(试行)》等六项制度,对村(居)非生产性支出,扶贫资金及工程项目,资产资源的购置处置,债权债务管理等出台具体明确的操作办法,划出了村(居)财务管理的“蓝线”,做到有规可依、有矩可循。同时,县纪委监委进一步完善了《澧县村(居)财务管理十条禁止性规定》、《澧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八条禁止性规定》两个“红线”文件,对踩“红线”、破底线的违纪行为严肃问责处理。三是广泛宣传,全面推开。19个镇(街)的全体干部,291个村(居)所有干部、村民代表及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都集中学习领会相关制度、禁令的精神。县电视台、村村响广播还设置专栏解读相关文件制度,让“红线”“蓝线”家喻户晓,为规范村居财务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范管理促长效。一是强化三公开。利用“互联网+监督”平台,全面推行村(居)财务公开化管理,做到村(居)流水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广泛接受村民和社会监督。二是用活三查。每月各村(居)自查,每季度县纪委监委组织镇街进行交叉检查,每半年县委巡察组对村(居)财务进行机动式专门巡察,发现问题,督促整改,从严查处。三是严格三责。在严查村(居)负责人的违纪违规问题的基础上,同步追究镇(街)党委的主体责任、镇(街)纪委的监督责任和相关部门的监管责任。
多措并举强震摄。一是畅通信访渠道。广泛设立举报电话,建立“清风连心桥”微信监督群,大力推广“三湘E监督”微信公众号,畅通举报渠道,实行快速受理、快速查处、快速曝光。今年上半年,为查清中央、省委巡视组交办的码头铺镇龙洞峪村多年重复信访问题,澧县纪委监委历时两个多月对码头铺镇龙洞峪村近三年的村级财务进行全面清查,查实了该村原党总支书记刘姻文贪污侵占项目资金56.55万元,刘姻文受到开除党籍处分,并以涉嫌贪污罪由县监委向县人民检察院移送审查起诉,并对村级财务监管不力的4名相关人员予以立案审查。码头铺镇及时召开全镇村(居)财务整顿及警示大会,赢得了群众信任和支持,妥善化解了多年的疑难信访问题。二是强化监督检查。县纪委监委牵头成立督查组,深入到农户家中,通过明察暗访,对发现的违纪违规问题从严查处。澧西街道办新高堰社区党总支书记江亚平无视纪律,踩踏“红线”,多次虚报得套取财政资金报销烟酒等非生产性费用,且数额较大,目前,江亚平被撤销党总支书记职务,并按程序免去社区主任职务,涉案的党总支副书记兼会计彭元平也一并撤销副书记职务,并按程序免去其会计职务。三是从严查处追责。针对扶贫领域村级财务信访案件居多的实际,县纪委监委还对全县42个贫困村开展大摸排、大起底,从政策落实、项目招投标、资金发放等全方位走访核查,甄别问题线索。码头铺镇洞市村村支两委以村民自主修建公路的名义,与当地餐馆老板朱某签订虚假工程合同,虚列、套取项目资金4.9万元,用于支付违规处理接待开支,县纪委监委已对村党总支书记程茂华进行了立案审查。截至12月4日,县纪委监委对镇(街)、村(居)立案审(调)查95人,其中移送司法5人,组织处理168人,收缴违纪违法所得454.46万元。4个镇(街)的党政一把手和纪委书记被警示谈话,1名镇党委书记和1名镇纪委书记被予以党内警告处分,35名财政、扶贫、农业等涉项目资金单位的相关责任人分别被给予组织处理和纪律处分。(澧县纪委监委 孙平凡)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