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湖:靶向整治产业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

为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战,区纪委监委、区专治办贯彻精准监督理念,从2018年10月起,利用五个季度,紧扣五个专题,分节点抓好“一季一专题”集中治理。第一个季度聚焦产业扶贫专题,制定《关于开展产业扶贫集中治理的实施方案》,明确5类治理范围,列出6项28条问题清单,着力推动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往深里抓、实里做。2018年10月至12月,全区共发现问题7个,受理举报6个,立案4件,给予党纪处分1人、组织处理8人,追缴违规资金3.325万元。经区委区政府高位推动,各部门协同联动,协调资金254万余元,稳妥处置了三湘菌业、湘源牧业无力支付扶贫小额信贷资金及分红问题,最大限度保障和维护了贫困户的利益,取得了积极的社会效应。
(一)“牵鼻子”,层层压实政治责任。落实集中治理“全区统筹,以乡镇(街道)为主,部门配合,一体推进”的工作机制,明确“6+9”责任主体。各责任主体紧扣5类治理范围6项治理内容,全面开展自查自纠、先行先改。依托“两个一体化”建设,各派驻片区和协作区发挥监督“哨兵”作用,对“6+9”责任主体自查自纠情况全程参与、贴身监督,确保既摸清底数、又找出问题。2018年10月至12月,全区共清理扶贫小额信贷支持的产业扶贫项目2个、2014年以来扶贫重点产业项目1个、2016年以来电商扶贫项目1个、2016年以来到区产业扶贫项目129个,累计清查项目资金1885万元,发现扶贫小额信贷支持的产业扶贫项目管理不规范问题2个。
(二)“瞪眼睛”,畅通问题发现渠道。推广运用“互联网+监督”平台,为监督安上“科技探头”,强化对财政扶贫发展资金、精准扶贫专项资金拨付、使用的智能监管。运用“互联网+制度”的方式,充分发挥信、访、网、电、微“五位一体”举报平台作用和立项专办、联动查核、分类办理等制度优势,擦亮群众监督的“探头”。集中治理期间,区纪委监委共受理、办结扶贫领域投诉举报6件。依托“两个一体化”建设,从群众投诉举报入手,对石盖塘街道下垅村党支部副书记兼组织委员优亲厚友、超范围发放产业发展奖补资金问题予以直查快办,立案1件,给予党纪处分1人、组织处理2人,追缴违规资金3.325万元。
(三)“扯袖子”,靶向整治重点问题。纪委、扶贫、财政、金融、公安等部门构建立项专办、联动查核、分类办理机制,对湘源牧业、三湘菌业两家对接帮扶企业管理产业扶贫项目、资金不规范问题进行联合查办。2018年11月23日,三湘菌业法人代表文某因涉嫌挪用资金罪,被市公安局北湖分局立案侦查并刑事拘留,区纪委监委立即介入对相关责任单位及个人工作履职情况进行初核,重点核查是否存在权钱交易等腐败问题。鉴于三湘菌业公司已全面停产、资不抵债,区委区政府已对三湘菌业公司负责人提起诉讼,并对其公司财产申请财产保全措施,决定暂由区财政垫付其贫困户分红款168.3316195万元,确保老百姓分红资金不受损失,拟按法定程序尽快终止三湘菌业与贫困户的合同。经扶贫、金融等部门多次协商、督促,2018年12月28日,湘源牧业已还清2018年12月到期贷款47笔86万元。区审计局部署开展扶贫专项审计工作,向区纪委监委移送产业扶贫问题6个,区纪委监委制定《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监督检查方案》,由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以查核扶贫专项审计发现问题为重点,坚持一线工作法,“一竿子插到底”查问题。经督办,扶贫专项审计发现的6个问题整改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用好责任追究“撒手锏”倒逼整改、形成震慑,已立案3件,给予组织处理6人。
(四)“建制度”,健全完善防控机制。把整章建制贯穿集中治理工作始终,坚持边整边改,加强内控机制建设。注重将整章建制与运用“1+X”执纪形式结合起来,以点带面,举一反三,通过查处一例案件,剖析一类问题,健全一套制度,规范一片管理。针对扶贫专项审计发现的财政扶贫资金管理不规范等问题,区纪委监委下达监察建议,督促有关职能部门建立完善《北湖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北湖区精准扶贫培训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北湖区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监管检查制度》等规范性文件4个。区政府以三湘菌业挪用扶贫小额信贷资金问题的整改、处置为契机,强化以案促改,制定了《北湖区扶贫小额信贷风险防控管理暂行办法》,列出15条防控举措,全方面扎牢扶贫小额信贷资金管理、使用和监督的制度笼子。(北湖区纪委监委 许文彬)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