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州:对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下猛药”“出重拳”

今年以来,靖州县纪委监委坚持全方位、零容忍的高压态势,紧盯扶贫领域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治理。1月至3月底,共发现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线索35件,立案6件,给予党政纪处分4人、组织处理17人,退还群众资金2.6万元,下发通报2期。
一、精准提炼分析。该县纪委监委结合查处的案件、群众来信来访、“双贴一提”走访活动发现的问题,组织人员进行提炼分析,总结归纳出我县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资金监管不够严、结对帮扶走访不到位、驻村扶贫作风不扎实、帮扶措施不完善等4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表现形式,使得问题整治源头更清晰更具体,让执纪监督问责做到有的放矢。
二、紧盯关键少数。通过与各乡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开展谈心谈话,使其充分认识集中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着力提高责任意识。针对发现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进行谈话提醒,不断拧紧领导干部作风建设“螺丝钉”,实现监督关口前移。对发现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及时对党组织负责人或相关党员干部进行提醒谈话或函询,责令整改,做到早发现、早提醒、早纠正。
三、深化检查巡察。在综合运用日常监督“全面查”,确定专题“专项查”,紧盯关键“重点查”。一是畅通举报渠道。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机客户端、微信等现代科技手段,通过设置举报箱、“双贴一提”下乡村接访等方式,畅通群众信访举报渠道,对群众的信访举报案件安排专人负责、第一时间受理,对反映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方面的问题线索,分类建立台账,跟踪督导落实,实行销号管理,确保件件查实处理到位。二是开展专项巡察。该县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今年3月初,对太阳坪乡、坳上镇等13个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开展扶贫领域专项巡察“回头看”,对红心村、江冲村等40个村(社区)开展常规巡察。从发现的具体问题盯起,找准病灶,对症下药,逐项建立台账,严格实行销号制,坚持把监督触角延伸至“末梢”。
四、严肃问责追责。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精准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一是让“红脸出汗”成为常态。促使党员领导干部自省、自醒、自警、自纠,筑牢思想防线。二是严肃查处群众反映强烈的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对责任落实不力导致扶贫领域损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突出的,严肃追究有关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的责任,确保扶贫工作推进到哪一步,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就跟进到哪一步,坚决打通落实扶贫政策“最后一公里”。三是坚持“一案双查”。既查处直接责任人,又对履职不力的领导干部进行倒查。同时将查处的典型案件及时通报曝光,以典型案例开展警示教育,达到以案明纪、以案促改的目的,实现县乡村三级警示教育全覆盖。
“盯紧扶贫领域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问题,对作风不严不实、喊口号做样子、弄虚作假、失职失责等行为,严肃追责问责,我们将发现一起、查处一起,绝不姑息。”该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表示。(靖州县纪委监委 程树云)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