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望城:用巡察显微镜聚焦扶贫领域

记得我刚从事巡察工作不久时,望城区委开展对8个省定贫困村的精准扶贫专项巡察。我被安排到巡察三组,参与茶亭镇大龙村等三个村的专项巡察。
前期,我们通过查阅大量资料,了解到大龙村共获得上级扶贫资金100多万元,涉及公路硬化、产业扶贫等11个项目。资料显示,大龙村新围子公路硬化资金17万元都是扶贫资金,陈某就是这条公路硬化工程承包人。为核实这些资金是否用在实处,我随组长一同进行走访,走访的第一站就是陈某。
“您家承包了几个村级公路硬化项目?”说明来意后,组长就新围子公路硬化的基本情况向陈某进行了解。
“不多,就新围子公路这一条路的硬化。”
“您知道新围子公路具体位置在哪吧?”
“就在那边。”陈某把手向屋前南边一指。
“具体的起止呢,您清楚吗?从哪里到哪里,有多长?”
“多长那我记不清了,大概1公里多吧,你去看合同,合同上都写得清清楚楚。至于起止嘛,好像是从那个基台到友爱组。”陈某语焉不详。
“工程造价是多少?已经全部结清了吗?”
“造价是20几万,目前已经结了17万,好像只剩几万没付,6万还是5万。”
组长耐心地向陈某询问工程招投标、施工、验收、结算等一系列情况,并嘱咐我在旁认真记录下来。
询问完后,组长让陈某带我们去公路现场实地察看。
“这个项目疑点很多。下一步,我们要围绕这个项目开展系列调查工作。”走访结束后,组长坚定地说。
“什么疑点呢?”我不解,组长看出了我的疑虑:“首先,他才承揽了这么一个工程项目,应该对项目情况很了解,就算时间再久,细节再不记得,有多少账没结是绝对错不了的,哪个老板会不记得自己没结的账呢?”
有道理,我怎么没想到呢?“谨慎细致,不放过一个细节”,组长的分析在我脑海一直闪现,深深刻在了心里。
巡察,能否透过波澜不惊的表面现象看出交织涌动的暗流,考验的是巡察干部的细致、耐心和定力。同样,查证问题更是离不开细与实。
下一步该从哪着手?组长召集全组人员进行“集体会诊”,决定兵分两路,一路走访周边群众,一路查阅大龙村所有与陈某往来的账目,“巡察是以发现问题为基本要求,一定要把问题查全面查扎实,固定住证据。”
很快,走访有了结果。果真,群众的说法是“陈某从来没有承接过村上任何一项工程”。账目查询的同事更是有了意外的收获:以陈某名义承接公路硬化项目结算的资金还有一笔,经查阅合同后发现,两条不同名称的公路硬化项目合同上显示,这两条公路起止点居然都一模一样。而经过我们调查核实,根本没有所谓的这两条路。很明显,陈某承接公路硬化建设均为造假、虚列,自然这17万元的扶贫资金也必然被套取了。
于是,我们将发现的问题线索移交到区纪委监委。最终,这起由村干部套取扶贫资金的案件浮出水面,4名村、组干部分别受到相应的党纪处分。
这次巡察经历让我感到,巡察工作来不得半点马虎和一丝大意,“细”和“实”是巡察工作的显微镜,基层巡察就是要善于发现隐藏在正常的表象下面、流露在不经意间的小问题,决不放过任何一个“小疑惑”。如此,巡察才能真正发挥出“显微镜”和“按照灯”的作用。(望城区委巡察办 阙硕)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