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福:持续发力整治扶贫扶弱领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

近年来,开福区纪委监委以脱贫攻坚作风建设年为契机,持续推进扶贫扶弱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坚持纠治“四风”不止步,向扶贫领域“不担当、不作为”及“庸、浮、懒、散”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亮剑。
坚持问题导向,靶向施策发力。区委区政府印发《关于在全区开展“治庸提能、治浮提气、治懒提效、治散提神”(“四治四提”)专项整治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全区各级各部门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线索大排查,并对照“庸浮懒散” 四个方面16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具体表现形式进行梳理归纳,建立问题台账。同时,区纪委监委制定《开福区2018至2020年扶贫扶弱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实施方案》,将扶贫扶弱工作中存在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作为治理重点。
拓宽监督渠道,凝聚整治合力。始终把监督摆在首位,构建全覆盖、高质效的监督体系。一是坚持挺纪在前。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尤其是第一、二种形态,对苗头性问题,及时“拉警报”。其中,重点针对群众关心关注的惠残助残资金、低保金等涉及民生领域的履责不力、不作为方面,共查处问题4起,处理7人,给予党纪政务处分5人。二是做好公示公开。加大民生资金、村级财务数据公开力度,拓宽群众监督渠道,督促相关单位充分运用公示栏、网站及时更新。利用“互联网+监督”平台及时上传“民生资金”、“村级财务”等栏目内容,引导广大群众熟悉使用“互联网+监督”平台,确保群众的知情权和监督群,全区“互联网+监督”关注人数2万余人,实现了更广泛的群众监督。三是畅通监督渠道。通过公开举报电话、信箱、地址和网媒开辟专栏等方式,主动接受群众来信来访。优先研判处置巡察、专项审计、职能部门检查等工作中发现的,以及通过单位自查、“互联网+监督”大数据比对、群众强烈反映的各类扶贫扶弱领域问题线索。
用好问责利剑,强化震慑威力。坚持监督、查处、追责、曝光“四管齐下”,以严肃追责问责强化震慑威力。一是加强巡察督查。充分发挥巡察“利剑”作用,区委已经启动第七轮巡察,成立6个巡察组,共对6个街道及下辖41个社区(村)党组织进行专项巡察,督促各级党委(党组)把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重大决策部署情况、开展扫黑除恶斗争情况作为巡察工作的重要内容,深入发现问题。二是加大执纪审查。把整治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突出问题作为责任追究的重点,集中力量查办一批有影响、有分量的案件,深挖脱贫攻坚领域问题线索,从严从快查处,共立案20件,给予党纪政务处分12人。三是严肃执纪问责。坚持“一案双查”,对5人“主体责任”落实不力进行问责,对扶贫扶弱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严肃问责,有责必担、失责必问、问责必严。
深化标本兼治,激发内生动力。坚持综合施策,做到久久为功转作风、树新风。一是发挥“头雁效应”。开福区纪委监委紧盯“关键少数”,紧紧抓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这个“关键少数”。全区各级领导干部带头从规范审批、提升效能、共享会议平台资源等多方面持续发力,做到各类会议有效调度、科学统筹、质效提升。如运行清单管理模式,规范会议审批。同时,缩减扶贫帮困各类报表,合并考核检查,杜绝文山会海、重复报表、多头考评等不正之风,让扶贫攻坚聚焦重点环节和重点问题,切实为基层减负。二是注重宣传教育。以宣传教育为抓手,在街道、社区开展廉政文化主题活动,以廉政党课、廉洁书画、廉政讲堂、绿植传廉等形式大力弘扬实干精神,引导基层党员干部树立实干意识,发扬务实作风。三是扎紧制度笼子。紧盯薄弱环节,加强制度建设,特别是建立配套制度,让中央、省、市的扶贫扶弱政策在基层落地生根。用“制度理性”防止“用权任性”,让基层党员干部多些“制度理性”,在制度框架内开展扶贫帮困工作。(开福区纪委监委)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