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隆回:庵堂里“搬出”的贫困户

“住房问题解决了,我还是很满意的”五保贫困户孙某在购房合同上签字后,按捺不住自己的喜悦。这个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居无定所宿庵堂
村民们已不记清孙某这个贫困户是什么时候开始住进四静庵的。孙某是五保户,又是残疾人,四静庵管委会收留其在庵堂做杂工、守菩萨,以庵堂东侧一间不足7平方米的耳房供其居住。
贫困户住庵堂?在这个脱贫摘帽关键时刻,危房改造验收扫尾阶段,庵堂里的贫困户成为村民议论的焦点。热心人义愤填膺,为不识字的孙某代笔,举报信笺飞往各级纪委,同时举报的还有其低保、社保、五保未落实等问题。
调解帮扶想“名堂”
“我叫孙某,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残疾,无住房,长期住在庵堂里”举报信里字字戳心,民生问题事事紧迫,县纪委主要领导高度重视,接到举报信的第二天,便派人赶至村里了解情况。
原来,孙某的父辈曾留给孙某三兄弟一栋土坯房,三兄弟一人一间。大哥、二哥先后在本村另盖了房子,种种原因,自1993年起三兄弟就对此土坯房存有矛盾纠纷,村、镇干部多次调解处理未果,2018年隆回县人民法院审判后也均不满意。孙某因在村里的四静庵做杂工,得以蜗居于此。2017年和2018年,随着精准扶贫深入推进,村、镇干部曾找到孙某问其是否需要危房改造,孙某因家庭纠纷未解决,加之找不到合适的地基,只能无奈放弃,住房问题就这样不了了之。
“住房问题没有落实,虽然不是村干部的错,但对于贫困户,我们每个人都是帮扶责任人。”县纪委信息中心曾主任在调查中对村、镇两级干部说,更像是对自己压任务。
调查组一边化解信访人的情绪,一边与村镇干部商量办法。再次去与孙某兄弟谈判,多年宿怨,谁肯让步!行不通;
择村落一隅而建,良田岂能变更宅基地!行不通……方案一个个被否,事情似乎又陷入僵局,空气在这个闷热的的老村部办公室凝固。
“过几天我们就要搬进新村级活动中心办公了,下次领导们来检查扶贫工作就要去那里办公了”,村干部一个善意的提醒。
村部?新村部,老村部?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对啊,择地而建,不如择楼而居!一个近乎完美的方案已在曾主任头脑里闪现。
花甲之年迁楼堂
6月11日,孙某与车田村村委会签订了购房协议,车田村改造后的原村级活动中心作为住房供孙某使用,房子的所有权归属村委会。同时,县纪委的调查组还带给孙某一个好消息,由于刚到龄不久,他的五保、养老保险还在正常办理中,经查,下月起将陆续发放。
经县纪委、县扶贫办、镇党委联合调查组对车田村16个村民小组149户贫困户逐一核查后,对识别不精准户申报删除,对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守了这么多年菩萨,原来共产党才是真菩萨。60岁了,圆满了,我可以安享晚年了。”花甲之年的孙某终于等到了自己固定的居所和收入。
“干部,可以留下你的电话号码吗?以后有什么事好找你们。”释怀后的孙某怯怯又羞涩。一行手机号码工整的抄写在孙某从抽屉拿出的硬纸片上。
交换的是信任,留下的是责任,更是县纪委多年来秉承的查办问题不含糊,解决问题不打折,处理问题不拖拉的精神和担当。(隆回县纪委监委 马蓓芳 刘仕栋)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