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澧县:小凯平,我们一起圆你求学梦

“逆境中的孩子不一般!”前些天,闻听县纪委扶贫点如东长福村总支书记陈远军感叹:李某标和老伴都是年近7旬的老人,孙子凯平特懂事,又勤奋,这次中考以优异成绩被澧县第一中学录取。
小凯平的父母去了哪里?这个家庭发生了怎样的变故?能帮帮孩子什么吗?带着这一连串的疑问,7月13日上午,我来到李某标家里。
“让你们久等哒,我老伴和凯平去县城新华书店了。”从附近工地赶回来的李某标老人显得有些歉意。
聊天中,我知道了这个家庭的变故,2010年3月初,广东东莞务工的儿子李某元在一场交通事故中,脑部严重受伤,花光了东拼西凑的十多万元治疗费,虽然勉强捡回一条性命,但已彻底丧失劳动能力,并造成间歇性失忆,经鉴定为精神二级残废。
“顶梁柱”塌了,一家人欲哭无泪,不久,李某元的妻子也离他而去。
“再困难也要活下去!”从此,李某标和老伴靠着几亩责任田的微博收入,带着孙儿小凯平艰难地生活。
家境的改善从十八大以来的脱贫攻坚战开始。
2014年,这个患难之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一项项惠民政策像雨露的阳光滋润着这个“三口之家”:李某元和小凯平先后被纳入低保对象;2016年,进行了危房改造;2017年,帮扶责任单位为他开垦近3亩荒山,免费送上橘苗;儿子每月还有重度残疾护理补贴和生活补助;2018年,办理小额金融贷款5万元投入合作社,每年可分得红利3000多元……老人掰着指头,唯恐漏算。
这些年,上了年纪的李某标趁着农闲,也在附近打些零工,每年都有万余元的“进账”。他说,等靠要,使不得,那会影响后辈们的。
也许是爷爷奶奶的言传身教,小凯平在逆境中生活,显得格外懂事。在镇中学读书,学习刻苦,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回家后,总是给爷爷奶奶干些力所能及的活儿。
“小凯平考取县一中了。”
6月底,当两位老人面对这一喜讯时,当时的心情真是“五味杂陈”。李某标直言不讳:“考不上高中还轻松些,直接打工挣钱去!”因为,每年近万元的学杂费、生活费确实是一笔不小的负担。两位老人身体状况一年不如一年,况且到大学毕业参加工作至少还有7年。李某标老人说:“党和政府这些年的确帮了咱不少,孙子读书的事也不能老给政府添麻烦啊”。
“这不是‘麻烦’,有困难,我们一起想办法!”7月2日,正在如东镇督导扶贫工作的澧县纪委监委主要负责人获悉自己结对帮扶的贫困户学生凯平被县一中录取的消息,非常欣慰,专程来到其家里,当场资助500元,鼓励小凯平发奋学习,早日成才。
“陈远军500元,李纪轩200元……”这些天,总有一些好心人为小凯平资助。李某标老人感激地告诉我,小凯平到县一中已经预报名了。
“好好培养孙子吧,孙子就是最大的希望,就是最美好的明天!”告别时,老人家听了我的话,眼里闪着泪花,有不向命运低头的信心,更有好心人帮扶的感动。刹那间,我读出了乐观,读出了一家人的希望——向上吧,小凯平!我们一定会圆你求学梦。(澧县纪委监委 万传文)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