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 微体会】鼎城:贫困户“老邱”的好日子

凌晨5点,天刚蒙蒙亮,老邱和老伴、儿媳已经在豆腐坊忙活起来:打浆、烧水、去沫、点膏、包豆腐、槽压成形,一道道工序做得精细而又娴熟。
围着锅台上一把下一把,等到这天的第一批豆腐压好已经是7点多。老邱匆匆吃完早饭,将做好的豆腐送去联系好的餐馆。老伴和儿媳则开始了下一轮的做豆腐工作。
这一切,老邱一家早已是轻车熟路。
而在2014年初,老邱一家人的生活还处在困境之中。老邱自身患有严重慢性疾病,儿子在外务工,老伴和儿媳在家带两个孙子,整个家的资金来源就靠儿子打工的微薄收入,而他自己的治疗费更是让这个家雪上加霜。面对这样的生活,他总是愁眉苦脸,“觉得日子难过”。
后来,经本人申请和村组评议等程序,老邱被纳入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名册。斗姆湖街道纪检干部杨伟在组织的安排下,成了老邱的帮扶责任人。因年纪只有30多岁,加上平时讲话和气,贫困户亲切的称他为“小杨”。
在了解老邱的情况后,杨伟经常上门走访,给他带生活物资、和他谈心,了解他的困难、倾听他的心声。在一次闲谈中,杨伟了解到老邱的哥哥会做豆腐,而老邱自己地里种了很多大豆,杨伟顿时有了主意,他建议老邱向哥哥学习做豆腐技术,以后可以靠卖豆腐赚钱。
老邱一听,苦笑了下,“小杨,你讲的这个我不是没想过,可做豆腐的设备我没钱买,豆腐做好了又怕卖不出去,我怕学了也是白学。”
“技术学上身怎么会是白学?老邱,你只管去学,设备的事我来想办法。”杨伟信誓旦旦地表示,“至于卖嘛,只要你豆腐做得好,不愁没得销路。”
经过前些日子的接触,老邱对杨伟还是信服的。听杨伟这么一说,老邱下了决心,“好,我先去学。艺多不压身,有门手艺还是好的。”
一个月后,老邱学成了。没有资金,杨伟便自掏腰包帮他置办了蒸锅、模板等一套做豆腐的设备工具。2014年底,老邱的豆腐坊正式开始生产了。
他用自家黄豆做的豆腐口感嫩滑,豆香醇厚,摆上豆腐摊,临近村民们就等着割豆腐,你一块,我一块,一会功夫,一板豆腐就分完了。老邱每天忙碌着,踏实,感觉生活有了奔头。
“老邱,给我来两块豆腐。”一天早晨,杨伟来到老邱的豆腐摊前。老邱看到杨伟,很是激动,他腾出空紧紧握着杨伟的手,说道:“感谢你啊,小杨,让我掌握了一门新技术,有了赚钱的能力。”“哪里,老邱,都是你自己勤劳肯干。我最近帮你联系了几个餐馆,扩大销路,祝你生意越来越红火啊。”杨伟拍拍老邱的肩。
几天后,杨伟接到老邱的电话说,几个餐馆老板都说他的豆腐做得好,已经把他做的豆腐介绍给其他餐馆了。
如今,老邱的豆腐坊每年收入近15000元,他的病似乎好了不少,性格也比以前开朗很多:“吃不愁,喝不愁,好日子有奔头……”(鼎城县纪委监委 何梦黎)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