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安化: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动

“苞芷园村合并前后,有几笔大的集体资金数目对不上号,且没有票据填平,钱去哪里了?”
2017年7月,安化县小淹镇接县纪委通知,在全镇开展扶贫项目资金调查,调查小组在对包芷园村相关账目审计时发现该村存在财务管理混乱,且多笔集体资金未入账的情况。随后调查小组进村入户了解相关情况,顺着问题线索顺藤摸瓜,最终发现在该村曾担任过支部书记兼村主任的杨某某存在违纪问题。
经查,2000年到2017年,杨某某一直在苞芷村担任村干部,与村上资金打交道的机会较多,为了方便,村里大部分集体资金都是发到他的一卡通账户进行代管,由于缺少监督与有效管理机制,久而久之,一部分打入他账户的公款渐渐成了私款,村级平台成了他的提款机,村民的信任也成了他违纪违规的挡箭牌。2006年至2016年期间,杨某某挪用集体生态公益林补贴资金及其他财政项目资金共计50658.5元。
“村里有很多资金都是零零碎碎到账,而且数目不大,所以一直没有引起大家重视。”据杨某某交待,从2007年开始,为了资金存取方便,村支两委决定将原苞芷村集体生态公益林补偿款打入杨某某个人“一卡通”账户。即使在2008年7月原苞芷村与泥湾村合并为包芷园村,原包芷村的集体生态公益补偿款还是打入了杨某某的帐户。
从2007年至2016年,9年时间里其账户共计打入补偿款25676元。但因为每年的补偿款很少,大家也都没有引起注意,这笔钱一直放在杨某某那里。2013年,杨某某也曾在村委会上提出要将他一卡通账户上的10000元集体生态公益补偿款入村账,但原苞芷村部分村民认为这笔钱属于合并前原包芷村所有,不能并入新包芷园村账,应归合并前的老村使用,所以村上最终没有将这笔资金做入账处理,但年末会在村级财务里进行了公示。
随着时间推移,这笔长时间存放在杨某某个人账户的集体资金竟无人前来过问。他想着这笔钱这么久了也没有人提起过,现在村子已经合并,自己拿着用了也没有多大问题。于是他擅自将这笔钱取出来用于了其个人家庭生活开支,既没有将使用这笔资金的相关票据向村上交账,也没有提起过要将自己一卡通账户上的钱入村账,就这样公款变私款,这笔集体资金就这样莫名地“消失”了,在他担任村干部的这十多年里,共挪用村集体资金50658元。
“我本以为这些钱存放时间久,且琐碎复杂,用掉一些别人并不知晓,因为一直怀有这种侥幸心理,使得我在违反纪律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在社会上造成较坏影响,给我们党和政府形象抹了黑,实在不应该。”杨某某在接受组织调查时悔不当初。
在案件调查过程中发现,杨某某家里经营生意,有稳定经济来源,并不缺钱用,走到今天是一个“贪”字作祟,贪欲的口子一旦撕开,就会让人失去理智。案发后他正在积极尝试补救,已将挪用的50658.5元主动上交财政,但留给他的最终是党纪处分。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村干部是扶贫资金的直接接触者,如果不树立规矩意识和纪律意识,不守住底线,吃亏的是困难群众,损坏的是村干部形象,丢失的是政府的公信力。扶贫资金是困难群众的救命线,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动,那些伸向扶贫领域资金的“黑手”要坚决斩断!(安化县纪委监委 贺文英)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