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平江:纪检干部小汪的扶贫心路

2018年3月12日,平江县南江镇阜峰村来了一位特殊的“村民”,他就是县纪委监委派驻该村的扶贫干部——汪韬。26岁的他,离开安逸舒适的县城,来到100多里外的幕阜山腰,开始了他的驻村扶贫工作,群众亲切的称呼他为“小汪”。
勇往直前的信心
初来乍到,村民群众看到的是一个个子不高、剃了一个学生头、长着一张娃娃脸的小伙子,心里充满了疑问,“怎么派了个学生伢子来扶贫了哦?能搞些啥哦,怕是走下过场的事。”
面对这些质疑,汪韬只是笑一笑,心里却憋足了一股劲,随后他制定了一个月“两个尽快”的工作计划,尽快摸清村情状况,尽快熟悉扶贫政策。不熟悉村级情况,只要没工作安排,就上户走访村民群众,在走访谈话中,了解村情民意;不熟悉扶贫政策,利用晚上休息时间,拿着扶贫政策100题翻来覆去研读,打电话咨询行业部门,直到弄懂弄通,在短短一个月内让自己从一个“门外汉”,变成了扶贫的“行家里手”。
在中家组贫困户王鄂家走访时,反映三个小孩读书负担比较重,看是否有相关政策支持。汪韬现学现用,告之王鄂其大女儿读大学可申请雨露计划,小女儿和儿子义教阶段可享受精准助学等教育助学政策,并将到学校申请领表、到村签证明意见、到镇审核盖章等申请程序详详细细告诉他,并主动提出只要将基本信息填完整,其后相关资料手续,对接相关行业部门等后续工作由他来,让其安心在家赚钱,子女安心读书,等待消息就好。最终一趟没跑,相关政策资金直接打卡到了王鄂账上,王鄂伸出大拇指,直夸他政策熟。
脱贫攻坚的决心
住房保障是“两不愁三保障”中重要一环,是贫困户脱贫验收必过的关卡。虽然在2017年已建设了2个可容纳23户的易地搬迁安置点,但在2018年上半年阜峰村还有7户未解决住房问题,如不消灭这只脱贫攻坚上的拦路虎,阜峰村就无法在2018年完成贫困户脱贫和村出列任务。
汪韬将这件事摆在工作的首位,每次开周例会都要提到这件事,为解决这一难题,汪韬与支村两委多次协商,上户协调沟通,多管齐下,一方面协调征地补偿问题,提前与7户沟通入住事宜,要求户主项目完工后尽快入住;另一方面与施工方沟通,要求施工方倒排工期,必须在脱贫验收前一个月确保房屋达到入住标准。项目动工后,每周汪韬总要抽空跑去施工点督促下工程进度,检查工程质量,在短短半年的时间,7栋整齐大方、配套设施齐全的易地搬迁房屋如期完工,这块“硬骨头”终于被啃了下来。
光解决贫困户的问题还不行,村级脱贫出列还要完善村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在一个月的时间内,汪韬跑遍了阜峰村29个村民小组,每到一个小组总有村民反映,哪里路没修,哪里渠道还没硬化。汪韬详细记录了村民反映的意见,与支村两委商议后,决定从村民反映最为强烈的通组道路和农田水利设施“开刀”。6-8月的炎炎夏日下,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组级公路硬化现场都留下了汪韬的身影,使原本就不白的他又黑了几分,支部副书记王铮铮笑他,扶贫把自己扶成了一个“非洲小伙子”。
一心为民的初心
回忆起当初来驻村的情景,汪韬不好意思挠着头说,“到村的第二天刚好是我的生日,本来想着好不容易进城了,结果没往上走还去了更偏的地方,心里还是有点不纠结。”但想到自己也是一个农村出来的孩子,能够在村上真真正正为老百姓做一些实事,这点纠结很快就被他抛置脑后,他很快就进入了角色,下组入户,处理问题,整理资料,都没有听到他的半句推辞。
以群众利益为重。只要听说能争取对村级和贫困户有益的项目和资金,有一点点风吹草动,汪韬就积极向上级汇报,跑相关主管部门,想方设法把项目争取到村上来。今年3月,听说上级有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政策,汪韬脑袋转动起来了,他打算向上级争取到这个项目在阜峰村建立一个义务来料加工的扶贫车间,“这个扶贫车间建起来,预计可以招工30-40余人,既可以把村级集体经济盘活,又可以增加村民收入,两全其美。”说完就和镇上打电话对接政策,准备项目申报所需材料。现在扶贫车间项目已完成了前期规划工作,现在正在进行场地硬化、厂房装修、设备购买等工作,预计10月就可以正式投入使用。
在汪韬和阜峰村支村委以及全体村民的努力下,2018年底阜峰村顺利通过了省市县各级验收,成功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现在,汪韬又与阜峰村民一起朝着一个干干净净、整整齐齐、清清爽爽的人居环境示范村目标开始了新的征程。(平江县纪委监委 汪韬)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