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桑植:“屋场会”上答“记者”问

晚上8点,大山里四处都是静悄悄的。在桑植县竹叶坪乡南湖村纸棚峪向家屋场上,却是灯火通明。
向家屋场及附近的村民,提着凳子,拿着电筒,携老扶幼陆续来到了村民老向的家中。
在这里,一场到户宣传精准扶贫政策的“屋场会”即将开始。而我和驻村第一书记覃书记都做好答“记者”问的准备。
“覃书记,上个月你来的时候我跟你说的给我们屋场上的农户都通水泥路的事情,怎么还没着落?”刚坐下,老向就迫不及待地问道。
群众找你兑现来了!听到这儿,作为乡纪委书记的我倒是为覃书记捏了一把汗。正是听人反映这个组水泥路的问题,才主动来看看究竟:到底是群众反映失实还是干部不作为?
“向伯伯,是这样的,上次您给我提出这些建议了以后,我跟村支两委一起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和讨论,也和县里有关行业部门进行政策咨询和衔接。按照相关政策,你们村的通组公路已经硬化了, 入户路的问题,我们一直也在对接政策想办法,”覃书记不慌不忙地解释道。
看覃书记如此坦然,我也放心了。
“我们这个屋场上没有村干部,也没有在外的国家工作人员,什么好事都轮不到我们,不趁着精准扶贫把水泥路打好,以后就没机会了。反正你们不把水泥路给我们修好,我们就去上访!”村民老刘高声说着。
“就是,跟我们挨着的天子山那里硬是家家户户都通了水泥路的!”
“我们这里离硬化的水泥路只差四五百米了,帮我们把水泥路打好又不要好多钱,为什么不给我们打,村里把钱搞到哪里去了?”
“不给我们打好到户的水泥路,我们就不脱贫,不签字,上面来人了我就都是不晓得,不满意!”
……
村民的提问就像子弹一样像我们打来,但是纪检干部的直觉告诉我,这是对我们干部的信任,我们应该感谢。宁听群众骂声,也不听到群众哭声。
眼看着大家说得差不多了,我赶紧站了起来,说道:“各位叔叔伯伯大家好,我是乡里的纪委书记,听个别群众反映南湖村的公路硬化项目申报上有造假,得知我们向家屋场组今天要开“屋场会”,我就想借此机会来了解一下实际情况,我也把相关的政策文件都带来了,我们大家可以一起学习。国家政策是一视同仁的,村里项目的申报入库都是乡村多次会议商议决定后上报的,等上级的业务主管部门实地查看以后才能入库的,公示公开在村部也有张贴,大家都可以去查看。”
覃书记紧接着说:“精准扶贫之后就是乡村振兴,习总书记心里想的、嘴上念的、关注最多的都是‘三农’问题,今后我们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只会越来越好。向大伯,您最信任的就是习总书记,您看新闻里习总书记是不是一直都在讲要怎样做好‘三农’工作,怎样实现乡村振兴?”
“公示我们看到过,会议我也参加过,会上学习的文件确实是要5户25人以上的居民点才打水泥路,公示还写了这条公路一共要花多少钱。”和我们一道来的纸棚峪组的小组长老杨站出来说。
“那你不早说,害我们刚才对覃书记和朱书记那样讲话,真是对不住啊。”老刘指着老杨说。
“不打紧,刘伯伯。十八大以来啊,习近平总书记一边严厉惩治贪官污吏,一边给我们老百姓更多实惠的福利补贴,村里的事务越来越透明,我们的生活越过越好,要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也要继续当好村级事务的监督员,发现有村干部违纪违法的行为都来向我们乡纪委反映,我们一定及时调查,及时处理,及时反馈给大家。”
……
夜渐深,山风吹来,村民们渐渐离去,我和覃书记顺利完成了这次“答记者问”,内心无比踏实。一次“屋场会”解说了政策,解除了误会,沟通了感情,也联系了民心。
时代是出卷人,我们是答卷人,人民群众是阅卷人。只要我们党员干部时刻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以心换心,以情动情,我们就会与人民群众的心紧密相连,我们党的事业就会无往不胜。(桑植县竹叶坪乡纪委 朱亚琴)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