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慈利:我为高山富硒红薯找“婆家”

“王常委,我们已经生产出2万多斤红薯粉丝了,要赶快找销路啊!”去年农历腊月间,我正在办案外调,单位驻云岩村第一书记朱良军焦急地给我打来电话。
云岩村是慈利县纪委驻村帮扶和结对帮扶村,2016年下半年,我接过同事递来的接力棒,开始担任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驻村后我发现村里家家户户种红薯,红薯产量高、含粉率高,村民们用祖辈沿袭下来的传统手艺制作出的粉丝口感极好,但村里面却没有集体经济。于是我决定带领工作队引导村民们发展红薯种植,并于2018年采取“村社一体、合股经营”模式成立了红薯种植专业合作社,让贫困户优先参与入股、务工捞收入。这样一来,既发展了村集体经济,又让贫困户能在自己家门口就业。2018年,合作社生产红薯淀粉10万多斤,仅劳务支出就达70多万元,村集体收入有望达到12万元。
眼见着产业扶贫路上走过的艰辛很快能有回报了,但销路却成为了“拦路虎”,这不,当时已近年关,首批生产的2万多斤红薯粉丝“愁嫁”。
“老朱,你莫急,我们大家一起想办法找销路!贫困户的收益一分都不会少!”
挂掉电话,我立马在手机上编辑了一段文字:我为贫困村代言,云岩高山富硒红薯粉丝天然无污染、纯手工无添加、口感好、筋道足,是赠亲朋、购年货的首选,有需要请与我联系。很少发朋友圈的我干起了“微商”。
“现在市面上很难买到真粉丝了,听说云岩村的红薯是富硒红薯,吃了对身体好,我要20斤!”
“给我来10斤!家里老人小孩都喜欢吃粉丝,囤点过年货。”
“我定20斤!”
……
消息一发出去,同事们就纷纷响应,生意刚“开张”,就卖出一千多斤,我顿时充满了信心。
经过几天的努力,又陆陆续续卖出了两千多斤粉丝,但零售量小,销售面窄,面对上万斤的粉丝,我仍然犯了难。
“老同学,我弟弟是办工厂的,我帮你联系下。”正当我发愁时,朋友圈里一条留言让我眼前一亮。
马上与这位同学取得联系,得知他弟弟在浙江办厂,工厂规模大,有1000多名员工,厂里有员工食堂,在同学的热心介绍下,我寄出了百来斤粉丝让他们试吃,好口味得到了认可,决定长期作为菜品进货。
拍照、录小视频、刷朋友圈……凡是能拓宽销路的办法,我全都用上了,家人忍不住揶揄:“你这是做生意入迷了呀!”为方便零售送货,我利用单位一名退休干部家的车库专门用作储藏粉丝的仓库,县城内有人下订单买粉丝,则利用周末亲自送货上门。
春节过后,年货大潮已过,我们又面临新一轮的粉丝销售挑战,于是我将目光投向了县直单位、乡镇政府、学校、敬老院这些人多的单位食堂。我利用休息时间一个个电话联系沟通后,再安排工作队和村干部带着产品上门推销送货,现在已与多个单位食堂建立了长期供货关系 。
卖粉丝俨然成了我的“第二职业”。来自长沙的保险职业学院工作队同在溪口镇里仁村驻村,我找到他们成功地将云岩村富硒红薯粉丝从高山销往了省城的高校。
通过多方努力,粉丝是不“愁嫁”了,但红薯产业的发展不能仅靠粉丝,还必须促进红薯产业持续发展,更新销售理念,这样才能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于是,我决定继续在小小红薯身上“做文章”,找到了张家界佐胜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洽谈红薯面条的生产路子。目前,公司已生产出面条成品并着手向县城各大超市铺货销售。
如今,我行走在云岩村扶贫的路上,眼见着今年的红薯又成熟了,看着田地里一藤藤一蔓蔓长势喜人的红薯,心里默默思忖,接下来,我将继续帮助云岩村富硒红薯产业开枝散叶,开拓更广阔的销售市场,巩固脱贫成果,让云岩村高山里的村民们过上更美好、幸福的生活。(慈利县纪委监委 王中山)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