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微故事.微体会】祁东:村里来了个“拗”队长

编辑:谢平 祝萌琎 发表时间:2019-09-05 16:27 来源:三湘风纪网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一年到头喝脏水。”这是几年前祁东县过水坪镇大兴岭村的真实写照。2017年4月,祁东县纪委原常委谭旭阳担任了大兴岭村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自此,他离开了纪委的“案头”,与当地村干部一起奔向了脱贫致富的“田头”。
    刚到村里,谭旭阳着实被眼前的景象泼了一瓢冷水:道路坑坑洼洼、村部破破烂烂、居民房低矮简陋、生活垃圾遍地可见;老百姓怨声载道,村干部们个个无精打采,对如何脱贫致富无从下手。
因为缺水和交通闭塞,年轻人只想外出打工谋生,留守家中的大多年老体弱多病,只能靠加工些传统竹产品换取日常生活费,收入少得可怜,因交通不便,手工产品外运只能借靠人力,效率极低,导致村民积贫积弱,陷入恶性循环的“怪圈”。
    这一切,“执拗”的谭旭阳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李书记,这样下去不行啊,村民们想要致富,必须要先满足他们吃、穿、住、行的基本需求。”在与村支书李光忠交换了意见后,大家一致认为,必须实施路、水、电、讯、住房和环境改善六大扶贫惠民工程。
    事在人为!谭旭阳带领全体工作队员立即投身到“六大改造”这场硬仗中来。然而,在修建村里清水塘至云仙观一条水泥硬化路的过程中,就遇到了难题,村民王喜生就是不愿意搬家。
    “老王,修好了路,也是为了能让咱们子孙后代有一条致富的‘出路’,反正您一天不点头,我们也不会动工。”“拗”队长硬是不少于20次到王喜生家里做思想工作。
    “谭队长,您是为了我们着想,我心里明白,我明天就搬家。”王喜生“拗”不过天天来访的谭旭阳,最终搬进了村里新的安置点。
    两年来,全村共投入扶贫资金1100多万元,新修村级公路10.16公里,其中硬化7.16公里;新建储水池9处,铺设水管9.58公里;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安装变压器5台;电信光缆进村到组;21户50人集中搬进了新家,实现了“安居梦”;关闭养殖场3处,村民饮用水源地黄马塘水库及其源头得到有效保护。
    “再也不用一出门就在泥巴里趟了,编的竹扫帚也不用自己扛出去了,现在看着白花花的自来水哗啦啦从龙头里流出来,感觉口袋里充实了,生活也越过越有滋有味了。”一对在自家院子编竹子的老夫妻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村民王刚因腿疾不能正常行走,妻子也是残疾人,上有年迈父母,下有三个未成年子女,家中无任何收入来源,生活几乎到了崩溃边缘。得知情况后,谭旭阳急忙向县纪委监委领导反映,最终,王刚不仅报销减免医药费12万多元,全家还搬入了新房,三个孩子也如愿上了学。
    “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好干部,我没想过自己有生之年还可以挺直身子走路,还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王刚细数家中的变化,不禁落下了泪。
    两年来,“拗”队长始终将这些重病贫困户放在心上,屡屡向县纪委监委领导反映,领导十分重视,多次与县新区医院沟通协调,为12个贫困对象看病减免医药费30多万元。
    “扶贫先扶志,只给钱给物,没有产业带动,难以彻底脱贫,缺少产业支撑,难以持续脱贫。”谭旭阳如是说。
    通过实地考察,结合村民实际,谭旭阳确定了产业扶贫方向,带领工作队帮扶78户118人外出务工,为油茶垦复贫困户增收近20万元,帮助村里建成光伏发电站,每年为村集体产生近4万元收益。
“我们想把安置房让给那些更需要的人。”在贫困户都期盼着搬进舒适的集中安置房之际,村民王会林和周建国主动放弃了自己的安置房。
    王会林有视力残疾,常年在外以收废品为生,周建国靠打零工维持家庭生活,独自养育上小学的女儿。“人穷志不穷”,他们看着“拗”队长带领工作队无私地帮助村民脱贫致富,更觉得要靠自己的双手改变生活现状,于是便有了这段流传当地的“让房”佳话。
    在谭旭阳的带领下,短短两年多,村里已有93户343人脱贫,剩下5户11人计划2019年脱贫,98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均实现了“两不愁、三保障”,已脱贫人员无一人返贫。
    宽阔的水泥路、崭新的安置房、气派的村部大楼、漂亮的休闲广场……盛夏时节,行走于如今的大兴岭村,处处洋溢着温暖喜气。说起村里的华丽蜕变,大家都异口同声道:“这一切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多亏来了个扶贫的‘拗’队长。”(祁东县纪委监委 江珂)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