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微故事.微体会】中国农业银行湘西分行:初心永驻扶贫路

编辑:谢平 祝萌琎 发表时间:2019-09-19 11:25 来源:三湘风纪网

   这是龙俊花了5年时间,1550个昼夜用脚步书写的数字。
    龙俊,这位从湘西大山深处走出,复员后回到农行湘西州保靖支行的老兵,将58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脱贫攻坚的路上。

  三度出征扶贫路


    “事实上,我们在选第一任驻村扶贫工队员时,还是颇费思量的。”时任农行保靖支行行长张晶回忆。
    当时支行人手紧,网点转型后,新入行员工一线实战经验少,尤其面对艰苦、复杂的驻村扶贫工作,有本领恐慌。龙俊呢,当过兵、扛过枪,作风过硬;在支行综合管理部工作,政治素质高;关键是农村网点撤并前,他先后在水田、比耳、葫芦等多个农村网点工作,担任过农金员、网点主任,“三农”业务熟,对农民有感情。
然而,这个农行多年培养出来的优秀干部年纪偏大,他能冲锋在前吗?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的。正是怀着这样一种情怀,一种境界,一种挑战自我,不甘平庸的血性和品质,龙俊迎难而上。拖着简单行囊,2015年4月,来到有类原始次森林之称的碗米镇美竹村,担任驻村扶贫队员。
    由于业绩突出,2016年2月,他再度出征,转战毛沟镇如景村。至2018年3月,第三次受命,赴毛沟镇阳坪村担任扶贫队员、驻村第一书记。驻村5年多,经他直接帮助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有59户221人脱贫。

党建引领“开良方”
 

    初到阳坪村时,村部破破烂烂,开大会时,东挤一个,西站一个。村民人心涣散,不愿回乡……困难,重重的困难,像沉重的担子,压在驻村工作队员肩上。
“先把基层阵地建设抓起来!”他说。
    于是,便和村支两委商量,利用村里废弃的小学扩建活动阵地,并积极到县直相关部门汇报,争取整修项目。终于,300平方米的新村部让村民们眼前一亮。
    新村部投入使用后,他指导村支部建立功能齐全的党员活动室、阅览室,带领驻村干部、村干部和党员按时召开组织生活会,增强政策理论水平和党性修养。大力完善党务、村务公开制度,促进村班子廉洁高效运转,群众对村党员干部满意度大幅提升。
    为当好扶贫政策的明白人、传播人,他利用集中宣讲、入户随讲等方式,把党的精准扶贫政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阳坪村驻村一年多,硬化通村公路7公里、“进户路”5公里,5个自然村寨全通自来水,农网改造率100%……

产业扶贫“拔穷根”


    作为地处国家深度贫困县的阳坪村,资源贫乏、产业项目少,过去是有名的“打工村”,村民大多以到临县挖矿、打工为主。龙俊不辱使命,积极架起农行与贫困村的“金桥”,让农行金融扶贫主力军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农行扶产业,扶的是贫困村的根,聚的是百姓的心呀!
    阳坪村彭媛大学毕业后,外出务工创业。4年前,返乡成立保靖县阳坪猕猴桃专业合作社,通过土地流转、务工就业、入股分红等方式,与村民建立利益联结帮扶机制,目前,有入股户196户,包括全村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
    最难时,是她在猕猴桃园里套种了200多亩烤烟,由于土质不适宜,两年下来,亏损38万元。龙俊驻村后,支持合作社调整产业思路,专注猕猴桃产业,去年赢利20多万元。今年又支持合作社改良猕猴桃品种、配套发展林下经济。
    “那么,钱呢?”“有困难,找农行!”
    果然,从申请到发放,半个月时间,农行50万元“农信担”贷款进账。如今,新增的50亩黄金果苗,以及4000多只山鸡、大雁等林下经济,也勃勃生机。
    在弥漫果香的猕猴桃园,30多个农民在忙碌。“今天卖了3.5万元,合作社今年收入可过100万元。”彭媛开心地说,一想到龙书记,话又哽咽了。
    通过土地流转,村民每年有2000元不等收入;劳作之余,到阳坪猕猴桃合作社打工,每年有2万元不等的工资;还有分红,66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都有,彭治坤一家,上个月就分红625元。在龙俊引领、帮助下,仅阳坪村就有30多户建档立卡贫户发展特色产业,昔日的“打工村”渐成人兴气旺的“产业村”。
       扶贫长征路上,龙俊一直都在奔跑,5年来,跑贫困户、跑项目、跑产业,穿破了14双跑鞋,划破了10多条裤子,踏遍了所驻贫困村的沟沟坎坎。他的心中全是对群众沉甸甸的牵挂。如今,他倒在了自己走过无数遍的扶贫路上。我们相信,他只是换了一种方式守护这一片热土。(中国农业银行湘西分行办公室)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