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安化:18万“天保林”补助资金为何会“失踪”?

“刘浩生!”
“到!”
“补偿面积66.3亩,金额1524.9元,请您确认签字。”
“已确认,没有问题!”
……
2019年7月30日,安化县小淹镇组织了一场违纪资金集中清退会。在现场,白莲村的村民高高兴兴地领到了“失踪”两年的天然商品林管理保护补助资金(简称“天保林”资金)。
“天保林”资金是国家林业及财政部门针对天然商品林停伐管护发放给相关个人的补助资金,是扶贫惠农工程实施的重要保障。在白莲村就有这样一片连绵近万亩的天然商品林,今年7月份围绕这 片“天保林”,安化县纪委监委快查快处,从接到群众举报、调查核实,到上山核实每户村民林地面积,再到退还补助资金,仅仅用了两周时间。
“纪委同志,我们是小淹镇白莲村村民,我们有情况要反映。”7月15日,安化县纪委监委扶贫领域专项督查组接到群众举报。
“我们每家每户都有山林,国家要求停伐管护天然商品林,大伙儿都积极响应,这个‘天保林’补助资金就是国家发给我们农户个人的补贴,可两年过去了,我们一分钱都没有拿到,大家就想问问这个钱到底去哪儿了。”
“天保林”是惠农工程,其补助资金发放都有规范程序,怎么会“失踪”两年?根据群众提供的线索,安化县纪委监委迅速组织相关派驻纪检监察组和小淹镇镇纪委,对问题展开调查。
根据上级林业主管部门的政策规定和相关数据,2016年下半年小淹镇白莲村有8000多亩的林地可以申请享受天然商品林管护补助资金。
调查组随即调阅相关资料,资料显示2018年有两笔共计18.7万余元的“天保林”补助资金,分别打入了白莲村15个一卡通账户,也就是说上级部门已对“天保林”补助资金进行了拨付。
事情一下子变得扑朔迷离,如果群众反映的问题属实,那么两笔补助款到底去了哪里?15个一卡通账户又是谁的?
很快,调查组在该镇经管站调阅白莲村财务凭证时发现了端倪。
“我们在一张村级集体资金收入凭证上看到了‘天保林’补助资金字样。”调查组根据手中票据,一路顺藤摸瓜,还原了事实真相。
原来,2016年“天保林”管护补助政策出来之后,小淹镇林业站就向时任白莲村支部书记李某正介绍了有关政策。
“当时听到政策很高兴,但那时候一方面考虑将资金分配到户难度大,另一方面也考虑到我们村集体资金紧张,所以我就在村支两委会议上提议以部分优质村民的名义申报补助资金,等资金到位后,就将这些钱用于村上项目建设开支。”
“那‘优质村民’是什么意思?”
“就是同意村上借用他的名义申报‘天保林’资金,并愿意把钱拿出来给村上用于村级建设的人。”在调查组的询问下,李某正道出了原委。
2017年5月,白莲村村支两委将15户“优质村民”的申报资料递交小淹林业站审核。负责申报审核的小淹镇林业站副站长李某喜发现该村提供的相关资料与他在白莲村实地审核时登记的数据明显不符,但在征得林业站站长廖某勇的同意后,他为白莲村办理了申报。
“2018年2月,我们提供的15个‘优质村民’的一卡通账户中均打入了一笔‘天保林’补助款,共计89521.3元,随后,我和现任支部书记彭某国等人把这些钱收了回来,入了村账。”白莲村会计李某书说。
2018年12月,15个一卡通账户又进来了一笔补助资金,共计97659.6元。彭某国等人“故技重施”,再次将该笔补助资金作村集体资金入了村帐。这两笔钱先后用于村上修建路灯、修建林道、支付护林员工资等村级建设。
“这钱虽然没有入我们自己的口袋,但我们内心还是很忐忑,幸亏这次纪委来查了,如果再过个几年,这个金额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到时候怕是连清退资金都拿不出来了。”彭某国向调查人员交代清楚问题后如释重负。
7月25日,安化县纪委监委对李某正、彭某国、李某喜等人进行了严肃问责。随后,12名相关责任人分别受到党纪政务处分和组织处理。“迟到”的18.7万余元“天保林”补助资金也如数退还到群众手中。
不把钱放入自己口袋就不算违纪违法,这是一种错误认识。李某正、彭某国等村干部错误认为将“天保林”补助资金是用于村级建设是为村上做好事,不会出问题。这种想法看似合乎情理,但实际上违反了群众纪律。而这种模糊认识在其他地方也时有发生,导致党的惠农政策在“最后一公里”走了形、变了样。扶贫资金量大、面广、点多、线长,社会各方面关注度高,各级纪检监察机关要进一步加强监管,对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发现一起,严肃查处一起,让党的惠农策真正在基层落地生根。(安化县纪委监委 阳艳妮)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