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汨罗:案件回访解心结

“一、二、三,开机”,2019年1月31日,在汨罗市警示教育片《警钟》的拍摄现场,随着镜头的拉长,原玉池乡高龙村党支部书记周某在镜头前,道出自己的违纪历程、悔过反思。
很难想象,三天前,他对采访还是拒绝的,甚至极力抵触。他的态度转变,得益于汨罗市纪委监委开展的一次案件回访。
2018年,周某因将10万元产业扶贫专项资金平均分配给全体村民,受到党内警告处分。尽管在审查过程中,办案人员已详细告知其违纪性质、处分依据,但他仍然觉得“委屈”。
“钱是拿去分给村民了,我又没私自占有。这些年,为村里的事,我操了不少心,现在无功却还有过,真的想不通。”2019年1月28日,汨罗市纪委监委第五纪检监察室主任霍超带领2名纪检监察干部,对周某进行回访,一见到他们,周某就把心里话像竹筒倒豆子一样,一股脑儿地说了出来。
霍主任是该案的承办人员,对案件细节非常熟悉,他很清楚这件事的影响并非那么简单。周某如此开门见山地表明态度,显然还未从心底意识到问题的严重。如果硬碰硬交流,可能会激发矛盾。
“周书记,走,我带您去一个地方。”沿着弯曲的盘山公路往上,霍主任将周某带到了附近的一个村庄。
眼前的这个村,交通不太便利,地理位置并不好,但是村民们因地制宜,发展起油茶和养蜂产业,寓外乡友回乡开办专业化合作社,贫困户入社分红,不仅脱了贫,而且致了富。更重要的是,该村从上级领取的产业扶贫资金一分钱也没有乱花,都用在产业发展上。
“分200和赚20000,这就是一次性帮扶分配和‘造血’式脱贫发展的区别!”看到周某有所动容,霍主任适时抛出了话,“更何况,你们村不仅将发展扶贫产业的资金平均分配到个人手中,还将非贫困户纳入其中,致使富裕户分到了扶贫款,您难道没有错?”
周某低下了头……
“习总书记说‘要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你们村不仅没有扶真贫,更加没有真扶贫,产业还没发展,资金却已流失,您作为村党支部书记,难道没有责任?”霍主任追问。
周某的头更低了……
半晌,周某抬起头说:“是我错了,既违反了政策,也没办实事,你们的处分没有错。”听得出,这句话发自内腑,他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今年来,该市纪委监委在纪律审查和监察调查中坚持“让组织放心、让群众满意、让干部服气”的工作要求,认真对案件办理情况进行回访,努力让每一起案件都收到良好的政治效果、纪法效果和社会效果。(汨罗市纪委监委)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