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慈利:用 “辛苦指数”换群众的“幸福指数”,值!

“陈书记,这么热的天你们又来了,快进屋里坐!”8月21日,烈日炎炎,我和同事再次来到张家溶安置点开展民生工程“回头看”走访,杨家两兄弟看到我们热情地走出屋子迎接。
“叔叔们好,有没有干部以帮你家申请搬迁办手续等为由向您索拿好处费之类的?”
“房屋建筑质量怎么样?”
……
“没有呢!现在的干部也不敢这么做,你们纪委管得严!”已经入住新居近两年的杨大叔满怀喜悦:“当初为了让我们搬迁,你们乡纪委的干部把我家的门槛都快踏破了,跟我做思想工作,装修补助是直接打到我的账户,房子建得好,我们住着舒心哩!”
“当时家里穷,亲戚朋友怕我向他们借钱,现在国家对我们建档立卡贫困户搞种植、养殖及子女在外务工都有扶持政策,现在我们一家人年收入有七、八万元,在亲朋好友面前说话都硬气了,好日子真是芝麻开花节节高……”。
2016年,慈利县三官寺土家族乡第一批异地搬迁工作开始启动,该村17组15户53人,因人员分散、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差,“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列入整体搬迁。为了让群众享受更多的国家惠农惠民政策,乡纪委及帮扶责任人等多次上门入户动员群众搬迁,杨大叔就是其中之一。刚开始,因故园难离、乡土情节重、担心资金不到位、质量不达标等问题,该组部分老百姓不同意搬迁,“我家一共有六口人,因为人口太多,怕搬迁到安置点后面积太小不够住。”后来,经过乡纪委多次上门做工作:纪检部门对扶贫领域的资金监管很严,谁敢动扶贫的“奶酪”,纪委就会对谁动“刀子”,安置房的建设很规范,再说安置点水电路方便,住房安全有保障,孩子们读书方便,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纪委的“婆婆嘴”发挥了大作用,该组最终决定整体搬迁。
“日子越来越好了,真的要感谢纪委的好干部,感谢党的好政策,你们要多来,常来啊!”寒暄了一阵后我们起身离开时,杨二叔眼含泪水紧握着我的手不愿松开。
这一天,我们一共走访了15户异地搬迁户,每到一户我们都仔细查看安置房建设的面积、装修、功能、配套设施、质量、资金使用情况等是否到位,忙忙碌碌一整天下来,虽没有收集到有价值的问题线索、没有案源,但看到老百姓们认可的笑脸,我们都心里暖暖的。
作为一名基层纪检监察干部,监督监管民生工程、惠农惠民资金落实到位,打通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最后“一公里”,为精准扶贫保驾护航,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正是我初心所在,使命所在。用我们的“辛苦指数”换得群众的“幸福指数”,再苦再累都开心!(慈利县纪委监委 陈勇)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