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仁:多措并举促推教育扶贫集中治理取得实效

7-9月,安仁县纪委监委按照省、市纪委关于开展“一季一专题”集中治理工作要求,紧盯教育扶贫领域多发易发问题,抓实问题整改,严肃执纪问责,建立长效机制,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了坚强纪律保障。全县教育扶贫领域共发现问题线索101起,受理举报18件,组织处理7人,立案查处12件,党纪政纪处分1人,追缴违规违纪资金54.25万元,退还群众资金43.37万元,下发教育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通报1期,点名道姓曝光1人,切实提升了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
层层传导压力,抓牢主体责任“牛鼻子”。县纪委监委先后召开了动员会、推进会、专题会和汇报会,制定下发了《关于开展教育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集中治理实施方案》,对全县教育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集中治理工作进行全面安排部署,明确工作任务,压实工作责任,细化工作措施,提出工作要求。同时,注重压力传导,县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抽调6人组成2个督查小组,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教育、扶贫、人社、财政等责任部门集中治理工作开展情况进行全面督查,将压力传导到各部门、各乡镇,形成了上下一体推动、多方齐抓的良好局面。与此同时,为进一步促使教育扶贫取得实效,由县纪委班子成员带队,运用巡回检查、统一调度、联合执纪的工作模式,采取查阅资料、电话抽查、实地走访和受理群众举报等方式,组织4个片区工作组对13个乡镇的教育扶贫助学、雨露计划、薄弱学校改造等教育扶贫项目开展交叉检查,重点核查贫困学生识别不精准、资助资金不及时足额发放、建设资金使用是否规范,工程质量是否合格以及项目实施中是否存在围标串标、虚报套取、索拿卡要、优亲厚友、履职不力等腐败现象和作风问题。从8月10日至9月10日,四个片区工作组实地走访贫困户410户,检查项目58个,发现问题31个,下发整改函23份,向乡镇纪委、派驻纪检监察组交办疑似问题线索9个,立案5人。
深入排查问题,开通科技监督“直通车”。率先采集本县17000余名公职人员和6.1万公职人员亲属信息以及1000余名村干部和4000余名村干部家属信息,完善了多个单项数据,充实“互联网+监督”平台基础比对信息库。运用“大数据”严查村干部在教育扶贫中滥用职权、损公肥私和优亲厚友等问题。7月中旬通过“互联网+监督”平台教育扶贫项目资金发放数据与公职人员、村干部及建档立卡贫困户等信息比对,发现教育扶贫领域问题线索193条,涉及人员83名、资金29.2万元,问题线索全部交办给四个片区工作组,提升了教育扶贫项目资金监督实效。8月份,县扶贫办通过大数据比对待补发对象是否同时符合国扶系统现在在档和申请年度在档的双在档的双重身份和比对待补发对象当年度是否已经发放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最终给1103名贫困学生补发雨露计划职业教育补助资金122.55万元。
加大查处力度,严肃执纪问责“零容忍”。县纪委监委坚持对教育扶贫领域问题线索优先办理,快查快结,从严问责、形成震慑,持续释放“胆敢对教育扶贫项目和资金‘奶酪’伸手的,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决不姑息”的强烈信号,起到查处一个,教育一片的良好效果,以监督执纪实际成效增强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全县对教师进修学校长期借用农民大学生专科班学员学费、坪上中心小学长期滞留省级校车管理奖补资金、永乐江镇山塘小学维修校舍项目建设资金监管不严、清溪中心小学教师伙食费管理不规范、安平镇中心小学青岭教学点教师“吃空饷”等问题立案查处12人,诫勉谈话问责处理5人,书面检查处理1人,批评教育问责处理1人。
注重常态长效,筑牢反腐堵漏“防火墙”。要规范管理、堵塞漏洞,离不开建章立制。为实现从治标到治本的根本转变,在集中整治中,我县针对专项治理中发现的问题,积极运用“1+X”监督执纪形式,既注重问题整改,对发现的漏洞及时堵住。同时又着眼长远,把建章立制作为根本抓牢抓实,确保治理成果常态、长效。县纪委监委从教育扶贫领域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中分类梳理出共性问题22个,如各乡镇存在往期“雨露计划”项目资金漏发、特殊贫困学生送教上门等问题;梳理出个性问题12个,如清溪中心小学食堂伙食费、进修学校滞留农民大学生学费等问题。针对梳理出的问题,安仁县纪委监委下发整改函,责成相关部门限期整改到位,并要求各部门出台相应措施,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如县教育局进一步规范了学生资助资金发放,将拨付资金全部纳入“一卡通”系统发放,通过公示、公开接受群众监督。(安仁县纪委监委 唐建干)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