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西洞庭管理区:冒名签字 谁动了我的产业扶贫资金?

“马书记,我要向你反映一个问题。” 一大早,西洞庭管理区祝丰镇毡帽湖村80多岁的贫困户张嗲嗲又找到了区纪委,情绪激动的称要反应情况。面对这位多次反映问题的“常客”,马书记立即出言安抚,让张嗲嗲别激动,慢慢说。
“这个产业扶贫帮扶协议书上说每户贫困户有2000元的产业扶贫资金,这个扶贫资金是不是给我们贫困户的?我从来没有拿到过这笔钱,协议上的签字也不是我自己签的!”张嗲嗲边说边递过来一份协议书。马书记接过协议书一看,心里一咯噔:“协议书上涉及到了产业扶贫资金,还是冒名签字,莫非还有人敢向扶贫资金下手?”马书记边安抚张嗲嗲,边向他承诺一定会查清此事,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
下午刚一上班,马书记就带着工作人员赶到区农业局局长许局长办公室,直接开门见山,说明来意。
“这个产业扶贫帮扶协议主要是按照省里要求,将省财政下拨的10万元产业扶贫项目资金投入到管理区的重点产业扶贫项目,以委托帮扶的方式发展产业,帮扶贫困户。”许局长立马解释起这份协议的来历。“我们选定了毡帽湖村的梓园农场作为这次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主体,对该村的59户贫困户实施蔬菜产业帮扶,按照贫困户是否具有劳动力等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帮扶方式,但这些资金不会直接发放给贫困户,而是投入到梓园农场,让贫困户每年都能享受到该笔资金带来的收益。”
“那该项政策是否宣传到位?贫困户是不是自愿参与?协议书是不是都是由贫困户自己签字确认的呢?” 马书记一针见血的指出问题。
“我们当时也是出于好心想让村里所有贫困户整体受益,并且对这个产业扶贫项目的实施过程都进行公示,但协议是由梓园农场直接与贫困户签订的,怎么?出什么问题了吗?”许局长担心的问到。
“现在有贫困户对该项政策存在误解,且反映有人冒充其名义签订了该协议。” 马书记回答道。
“有这种情况?我立即安排人对这个问题进行核实。”许局长承诺到。
“马书记,弄清楚了,确实是梓园农场冒充了一户贫困户在协议上签了名,这户贫困户就是毡帽湖村的张嗲嗲。”过了几天后,许局长找到马书记说明情况。“梓园农场冒名代签主要是因为张嗲嗲和梓园农场负责人的父亲有矛盾,张嗲嗲对他们家有意见。梓园农场的负责人见张嗲嗲不肯签协议,就冒充张嗲嗲在协议上签了字,梓园农场也曾将2018年的帮扶收益给张嗲嗲,但张嗲嗲坚持不肯要,给退回去了。我们已经严肃批评了梓园农场的负责人,责令他向张嗲嗲赔礼道歉。”
“扶贫资金是给贫困户带来收益、带来幸福感的,可不能让贫困户这么摸头不着脑,要真有昧着良心,不让贫困户知情,出现侵占贫困户利益的问题,可不仅是好心变坏事,更是违反纪律的大问题了。” 马书记严肃道。
“你说的对,我们的工作确实存在问题,对这个项目实施过程监管还不到位,政策宣传的力度也不够,才出现了今天这个问题。我们今后一定吸取教训,加强对扶贫项目实施各个环节的监管,也欢迎区纪委监督我们,给我们指出问题。”许局长坦言道。
“张嗲,上次您反映产业扶贫协议的事情,具体情况您清楚了吗?”马书记带着工作人员上门找张嗲嗲进行回访。
“区农业局派人来过了,也跟我解释清楚了。其实之前梓园农场的负责人给过我钱,说是帮扶收益,我没有要。我和他们家处不来,更何况这钱给的不明不白的,我就更不得要了。”张嗲嗲解释道。“这次区农业局跟我讲清楚政策了,还推荐我跟另外一个蔬菜合作社签了帮扶协议,每年都可以领到钱,蛮好!蛮好!”张嗲嗲开心的说道。
“群众利益无小事,监管缺位,工作不务实,小问题也可能演变成大问题。及时指出问题,帮助纠正完善,这也是纪委的职责所在啊!”马书记在回程路上感慨道。(西洞庭纪委 付洁)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