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资兴:“有温度”的残疾证

“小李,陈老爷子的残疾证办下来了,你抽空到民政办领取一下吧!”正在整理卷宗的我接到乡里同事打来的电话后雀跃不已,立即打电话将这个好消息告诉陈爷爷的儿子。
“小李,太谢谢你们了,这张‘有温度’的残疾证让我和父亲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热心支持,我们也有了更多的信心脱贫致富。”听到陈大哥电话里激动的语气,我心里喜滋滋的像喝了蜜一样。
陈爷爷今年83岁,是兰洞村的一名贫困户,由于人事异动,今年被确定为我的结对帮扶对象。陈爷爷家住在村子里最偏远的那个组,第一次去陈爷爷家的情景,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那天我光是去他家就转了好几趟车,先是乘车到村部,再换成摩托车在蜿蜒的山区泥土路上跑了近半小时才到陈爷爷家。村主任指着前方一间破旧的土砖房,告诉我说:“这就是你结对联系的老陈家。”
听到声响,陈爷爷的儿子跛着脚走出来把我们引进了屋。屋里昏暗无光,陈爷爷躺在破旧的老木床上,屋里也没有衣柜、沙发等像样的家俱,棉被、衣服都堆在床上。陈爷爷半边瘫痪,不能行走,生活起居全靠儿子护理。不幸的是,儿子本身手部残疾,去年又遭遇车祸弄断了脚,现在走起路来还是一瘸一拐。陈爷爷家就父子俩人,除了低保救助,家里没有其他收入,生活举步维艰。
“陈大爷,这是干部小李,是你们的帮扶人。”同行的村主任介绍道。
“坐,坐!”陈爷爷听到村主任的介绍后,让儿子帮忙,缓缓地挪动身子靠在床头上。
一番简单交谈后,我对陈爷爷家的情况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随后,我向他们宣讲了最新的扶贫政策,并与他们商量了下步帮扶举措,询问当前需要帮忙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李干部,你能不能想办法帮我父亲把残疾证办了?”陈大哥说,因为陈爷爷没有办残疾证,很多政策都享受不了。
“按要求,陈爷爷得亲自去指定的医院做伤残鉴定,符合伤残等级的,残联才给办证。但你们家情况特殊,陈爷爷出门不方便,我联系一下相关部门,看能不能有别的办法。”我答应帮忙对接办证一事。
回到乡镇后,我在想陈爷爷不能出去,那是否可以请人去他家里帮他进行伤残鉴定?于是我找到了市里驻我乡团桥村扶贫工作队的张队长,他也是市立医院的副院长,如果能请他到陈爷爷家进行伤残鉴定,再报给市残联,应该能解决这一问题。
“医院方面我来对接,你对接一下残联,看我们请负责鉴定的医生上门服务,残联认可吗?”张院长考虑到陈爷爷家情况特殊,赞成特事特办。
第二天,经过我们与医院、残联对接联系,确认上门进行伤残鉴定的方法可行后,我邀请张院长带鉴定的医生一同来到陈爷爷家。
“你是哪一年瘫痪的?现在能走动吗?请将手抬起来一下?”张院长他们一进门就开始询问陈爷爷的身体情况。
“我父亲前年突然半边瘫痪,之后就不能自由走动了,大部分时间都是躺着。”陈爷爷的儿子在一旁答道。
“请将手抬起来一下?脚是否能动呢?”张院长他们仔细地查看了陈爷爷的身体情况以及之前的病例资料,并详细做了记录,之后出具了伤残鉴定报告,证明陈爷爷符合二级伤残标准。
我看到现场出具的伤残报告,心里松了一口气,回乡后赶紧帮陈爷爷准备好了其他资料一同上报给市残联,十多天后陈爷爷的残疾证就办好了。
“感谢你们上门服务,没想到你们这么快就帮我们把证办好了。”拿到残疾证,陈爷爷的儿子笑容满面,抑制不住心中的喜悦,握着我的手说:“听村上干部说我家危房改造的申请也批下来了,真是太感谢了,你是我们的大恩人。”
“是党的政策好,我做这些是职责所在,应该的。”我笑着叮嘱道:“希望你们坚定脱贫信心,按咱们商定的计划,利用山里林地放养鸡鸭,力所能及增加家庭收入。”
“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的好干部,我们自己一定努力发展经济,争取早点摘掉贫困户的帽子。”陈大哥语气坚定,陈爷爷也笑着点头。(资兴市纪委监委 李鑫)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