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微故事.微体会】隆回:一份特殊的“中秋礼”

编辑:谢平 祝萌琎 发表时间:2019-11-22 09:22 来源:三湘风纪网

    一大早,远远就看到纪委机关传达室门口就站着一位身穿回族服装的人,虽佝偻着背,但手提两个鼓囊囊的蛇皮袋子,显得格外有劲。我早已认出是山界回族乡架枧村的刘大伯。
    “这两袋花生是我自家地里种的,马上就是中秋节了,送给你们,”刚一走近,刘大伯已抢先一步,咧着嘴把花生往机关大院里拖。“没想到上次那一封小小的举报信,给你们添了乱,如果花生不收下,我就陪着你们上班。”
    事情回到今年初,省纪委脱贫攻坚常态化督查组进驻隆回县山界回族乡,听说刘大伯是位特殊的贫困户,就特意去他家了解情况,得知他特别困难,离开时就留了联系电话。
    街坊邻居们知道刘大伯居然搭上了省纪委的关系,慢慢的都喜欢来串门。
    “那个谁谁谁和村书记关系好,所以吃上了低保;村里修的马路,竟然是村干部占股的......”现在党的好政策一多,邻居们茶余饭后也就大多“点评”村干部们扶贫攻坚工作,刘大伯被他们当成了“村级纪检委员”。
    从此,刘大伯“名正言顺”地履行起村级纪检委员的“职责”,收集的“证据”多了,准备实名举报本村的支部书记黄某优亲厚友、村级财务账外账等情况后,信直接寄往了省纪委。
    没过几天,省纪委就此举报信,责成邵阳市纪委党风政风监督室调查办理此信访件。于是,市纪委李主任与我、山界回族乡纪委的同志进村对信访件中的“违规事件”进行调查核实。走访群众、查阅账目......在村里一呆就是三天。
    为了保护举报人秘密,市纪委李主任安排车将刘大伯接到县纪委监委信访室。当一叠相关的证据材料及查否的调查报告摆在刘大伯面前,他耷拉着脑袋,像个做错事的小孩,虽然眼睛看不太清,但在反馈表上面一笔一划地写道“我对接访人非常满意,给大家添麻烦了”。
    刘大伯家里挖了花生后,第一个念头就是要趁中秋节前送些给纪委调查人员,表示自己的歉意,也表示感谢。可是刚好碰上我参加县里组织的脱贫攻坚“百日会战”,每次拖着两袋花生来纪委,都因下乡没碰着我,更觉得自己的这封源于“小道消息”的举报信给我工作添了乱。眼见过两天就是中秋节,于是特意赶了个早驻守在机关传达室。
    送刘大伯时,看着颗粒饱满的花生,我到旁边的眼镜店为他买了一幅老花镜,悄悄地在镜盒里面塞了两百块钱。
    望着这份特殊的“中秋礼”,让我更加有力量完成对扶贫攻坚工作监督执纪的使命担当。干部“身”离群众更近时,“心”也就与群众贴得更紧了,村民的一声声谢谢、一个个笑容就是对工作最真诚的肯定!(隆回县纪委监委 祝杨焱)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