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冷水江:化解“心结” 系成“同心结”

再次见到李庆宗的时候,她正在光明村易地搬迁安置点“检查卫生”,看到哪户门前有垃圾或者摆设杂乱,她都会上前“管一管”。
“李姐,最近过得怎么样啊?”我主动上前问到。
“挺好的,前些年光顾着‘告状’了,都没花心思来打理新家,现在我当选了我们安置点管理委员会委员,一定把我们这个安置点弄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你瞧,是不是有‘最美村落’的苗头了?”李庆宗兴奋地说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回想前几年第一次见到李庆宗的时候,可不是这个情形。“村委会建的这个房子,账目不清不白的,这还要我们掏钱的……我看别人把老房子拆了都是补钱的诶,这你们把我的老房子给拆了,为啥不给补偿款给我……”当时李宗庆多次到我们那上访,对于村里给她的解释,她一直非常怀疑,总觉得自己吃了亏。
“这些所谓的政策都是你们找的借口,你们就把我本应得到的钱给吞了,这到了我卡里的补贴款你们谁也别想拿走。”
“老百姓有诉求,不管多难沟通、事情有多复杂,我们都要克服,尽力化解他们的‘心结’。”就这样,负责该片区的纪检监察室主任带着我们向镇、村有关知情人了解情况。
这缘起于2016年光明村18户贫困户的易地搬迁安置。当时,光明村的易地搬迁安置户集中建设方式为统规自建,即统一规划自行建设,经18户贫困户集体商议后,决定统一委托村委会帮忙筹建,并产生了由18户贫困户选举出的监督组,相关建设资金也由村委会按易地搬迁政策从贫困户手中收取,建设完成后再结算公布。
“这建设完成了,但是她49500元的补贴款一直不愿意拿出来,拆除她的老房子也跟危房改造不一样,我们也解释了,她又不相信,总说那是她的钱,不应该给我们。”村委会干部满脸无奈地说着。
为进一步弄清事情原委,我们在村里了解了具体的情况后,又来到市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了解当时的具体政策。
“按照当时文件要求,贫困户每人收取了3000元,户均不超过10000元的自筹资金,其他建设补贴资金按人均25平方、每平方850元的标准进行补贴,这笔补贴资金也是直接由镇财政支付到搬迁对象个人的‘扶贫明白卡’上的,然后再由搬迁对象上交到村集体账户统一与施工方结算并公布。”市易地扶贫搬迁办公室工作人员解释道。
工程竣工后,村委会按照建设之初会议商决要求进行了建设资金结算,并公示了建设资金明细账,每个贫困户只需交纳自筹资金400多元,多交的自筹资金应全部退还,但李庆宗却拒绝将补贴资金上交给村委会,造成该项目一直无法清算,而其他搬迁对象的自筹资金也一直无法退回。
那应该怎么去化解李庆宗的“心结”呢?我们首先主动组织镇财政所、经管站、扶贫办对易地搬迁的账目进行了核算,确定不存在挪用、滥用等现象,以取得李宗庆对村委会的初步信任。
同时,我们还召集市扶贫办、三尖镇政府对此事进行专题研究,共同研判、分析、协商。最后决定从多方着手,一方面奔赴李庆宗在省政府部门工作的亲戚家中,请求协助做其思想劝解工作,另一方面多次主动上门,耐心听她倾诉,细心劝解疏导,疏通她内心的怨气,三尖镇党委政府也在政策范围内切实关心其生活困难,以情感化。
通过不厌其烦地反复沟通与交流,李庆宗稍稍有些松口,但心结还没有完全解开。2018年年末,李庆宗因病住院,得知此消息的我们第一时间同镇里的领导干部一起自费购买水果上门看望,情真意切化心魔,李庆宗终于被感动了。
“我思想观念确实是陈旧、固执,这镇里拨付的这笔补贴款是为我们贫困户建设安置房的,不是给我花销的,应该按照协议一分不少地拿出来。”李庆宗说着默默地低下了头。
就这样,李庆宗不再上访了,出院后,她还主动提出要到安置点做保洁工作。“其它的我也不懂,搞卫生的事情我是挺在行的,这政府给我们建的新房子可不能邋邋遢遢的,一定让它漂漂亮亮的。”
这一起信访积案的化解,让我明白了要化解这老上访户的‘心结’,不仅要依法依规解决他们的合理诉求,更需要从作风入手,主动走访、用心访,切实关心他们的生活疾苦,才能化解他们的怨气,让他们的‘心结’变为凝聚干群、促进发展的‘同心结’。(冷水江市纪委监委 张伟琳)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