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微故事•微体会】桃源:讨薪记

编辑:谢平 祝萌琎 发表时间:2019-11-28 10:21 来源:三湘风纪网

    “你终于回来了啊!那群工人到处找你来着。”六点多,桃源县纪委机关党委专职副书记朱海元刚回来就被姨儿拦在了办公室门口。
    “姨儿,他们的工钱结了?”朱海元早听村主任说工钱已经结了,还是不放心问问。
    “结了,都结了。昨天还计划去政府闹事的呢,今天就解决了,搭帮你了!他们收拾行李前到你办公室去了几次,要感谢你呢!愣没找着你!”姨儿继续说。
    “没事,钱结了就好,刚柑橘园那里有点事。”朱海元和姨儿寒暄几句就回了办公室,仿佛随着工人们的离开,什么也没发生过了。
    事情还得从头说起。
    朱海元是去年被组织任命为县委驻热市镇郝仙坪村脱贫攻坚工作队队长,村党支部第一书记的。刚到郝仙坪村的时候,工作队的办公室就“隐”在一处不起眼的民房中,左邻右舍有打零工的,有种田赶牛的,也有小摊小贩等等。办公室门口挂着 “扶贫工作队”的牌子、投诉举报的箱子,但来往最多的只有村干部。
    事不找人人“找”事,朱海元有一双爱观察的眼睛。没多久,他就发现了异样。原来旁边的住户是十几个40-50岁左右打零工的,一两个月来,每天都是早出晚归、风尘仆仆,饭点才能见到他们。然而这两天,他们没有出去做工了,白天就看到他们三两成群地坐在“窝场”(屋门前坪)里聊天、晒太阳。第三天,朱海元一上班,还看见他们这样,顿觉不对劲。
    “你们这两天没出去干活了,做完了?”朱海元也搬把竹椅到最靠近他们的旁边,边坐边假装无意地询问其中一人。
    “都做完两天了,工钱还没给呢!”其他人一听有人问起,都打开了话匣子。“前面还好好的,河道一修完,包头就联系不上了,见鬼了!”“我们要去政府上访,要去拉横幅,明天就去!”大家越说越激动。
    朱海元一听,亏得自己问得及时。“你们别急,跟我说说,哪个包头联系不上啊?”
    “陈包头?刘包头?还是王包头?”领工都不记得是哪个包头了,一时间大家也慌了神。
    “那你们做工的地方呢?”朱海元耐心询问。
    “唐家溪河道,300多米呢,我们干了两三个月了!”大家说来都很心酸,七、八月的天,谁不是想挣点“糊口”钱。
    朱海元立马联系村干部才了解到,包工头姓王,也算是做过全县几个小工程,以前在纪委信访室的时候也打过交道。
    当着领工的面,朱海元按照村干部给的电话拨了过去,简单给王包头亮明了身份,并分析了一下利害关系,就要求他“今天下午四点前带钱来把这十几个人的工钱结了!”
    不管是电话里还是电话外,王包头和领工都被朱海元的话给“镇”住了,王包头二话没说,连连答应;领工和其他工人们也都安心地说了句“感谢。”
    朱海元看处理告一段落,就和几名村干部一起赶去柑橘园察看扶贫项目了,直到六点左右才回,这就有了开头的那一幕。
    “事了拂衣去”。其实,朱海元自驻村以来,也碰到过很多扶贫方面的腐败和作风问题,有些违纪问题已成既定,有些就像讨薪这次一样,还只刚刚出现苗头倾向,及时有效地化解就显得尤为重要。纪检小身份,扶贫大用途。也许朱海元只是为工人们催了一笔工钱,将一起上访讨薪行动化解在了基层,但他确实代表了一大批扎根农村、默默奉献的扶贫干部,也突出了纪检干部扶贫的优势,赢得了群众的信任。(桃源县纪委监委  吴晚婷)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