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溆浦:“亲人”来了

山村的傍晚有些寂寥,夕阳西沉,视线开始模糊。寂静的砂石路响起了“沙沙”的脚步声,我们一行三人,一人背着一袋大米,高一脚低一脚的往前赶。
此行,我们是去中都乡中都村贺奶奶家。
“亲戚来了,快进屋坐”,快靠近一座黑黝黝的房子时,我们听到了贺奶奶熟悉而亲热的声音。
贺奶奶名叫贺长云,是2014年的贫困户,今年70多岁。在今年县里组织开展“四支队伍进村部下农户”结对帮扶工作中,作为中都乡纪委书记,同时也是中都村的驻村干部,我和贺奶奶结了对子。
记得第一次到她家走访时,贺奶奶正无助地坐在一条木板凳上,满脸愁云。
“奶奶,我是乡纪委书记和本村驻村干部,您是不是遇到了什么烦心事,可不可以说出来听听,我帮您想想办法。”
“别提了,我家的顶梁柱病倒了,现在家里两老一小都不知道咋办了”,贺奶奶一脸的无奈。
从和贺奶奶的交谈中,我对她家的基本情况有所了解:贺奶奶和老伴都70多岁了,儿媳离婚多年,一个孙子由两老带着读书。贺奶奶说的顶梁柱是她的儿子郑某春,靠着外出务工3000多元的月工资,维持着这个家庭的基本生活。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今年2月的一天,在江苏务工的郑某春突然久咳不止、久治不愈。到医院一检查,诊断结果疑是肺结核。于是,他暂停了工作,在医院接受观察治疗。可是,一天不上班,一天就没收入,家里的两老一小哪耗得起,正为等米下锅发愁呢。
了解情况后,我忙着安慰她:“奶奶,别着急,吃饭的问题我帮您想办法。”于是,便出现了文章开头送米的一幕。
但光靠送也不是办法啊,考虑到贺奶奶年纪大了,干不了重体力活,我试探着帮她出主意:“奶奶,您可以养一些土鸡换些零花钱啊,现在土鸡行情好着哩”。
“价钱是好,但我人老了,鸡养大了也没力气拉到外面销啊?”
“您放心吧,鸡养大了我帮您销。”
贺奶奶吃下这颗“定心丸”后,便开始张罗着养土鸡了。
时间过得很快,转眼几个月过去了。一天,贺奶奶喜滋滋地给我打来电话:“老侄,我家的土鸡养大了,拜托你帮忙销一些啰。”我满口应承下来。
我到周边一些餐馆游说老板,在同事面前推销,还在微信朋友圈发布售卖土鸡的信息,由于贺奶奶放养的土鸡质量好,很快吸引了一批顾客。经过顾客们的口口相传,贺奶奶家的土鸡供不应求。
为了帮助贺奶奶一家,我还积极奔走帮她进行农村低保升级,同时,四处呼吁爱心人士进行结对帮扶。
一次,我又来到贺奶奶家,她拉住我的手说:“你对我家实在是太好了,我家没有什么亲戚,如果老侄不嫌弃的话,你想认你做个亲戚。”
“奶奶,谢谢您信任我,您这个亲戚,我认!”那一刻,我看到了这位饱经风霜的老人眼睛浸着湿润,我的喉咙有些哽咽,同时,心中涌过一股暖流。
脚下有多少泥土,群众就有多少感情。我为贺奶奶做的事不多,但我做的点点滴滴,贺奶奶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愿意把我当亲人、当亲戚,让我倍受鼓舞和感动。群众的感情是质朴的,作为一名纪检干部,只要心中真心装着群众,真心实意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就会得到群众的认可,才会无愧我们纪检工作的宗旨和初心。(溆浦县纪委监委张兵)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