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省工信厅:让产业扶贫在阳光下进行

金秋十月,正值小黄姜收获季节,三锹乡地妙村发展的25亩小黄姜还未上市,已全部被湖南常德客商订走,田地里一派丰收的喜悦。
今年年初, 省工业和信息化厅驻地妙村扶贫工作队,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实际,因地制宜,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引导村民科学种植 “小黄姜”,并认真把好种植技术关和营销关,着力为村民解决“产前技术、产后销售”两大难题。经过科学管理,全村小黄姜种植面积25亩,产量达3万多斤,产值近8万元。
但说起产业扶贫,驻村工作队长李文忠直言:“我们真的太难了!”
靖州县三锹乡地妙村地处大山深处,是靖州县仅有的两个省级深度贫困村之一。这里山多地少,林多人少,如何因地制宜发展产业,工作队也是下了一番苦工,不仅亲自去到岳阳和常德实地考察,选择了湘莲和小黄姜种植作为今年重点发展的产业,还把相关技术人员请到村里为大家讲解培训,同时还出台了产业扶持的奖补政策。但即使是这样,村民的积极性还是不高,甚至还有某个贫困户在村微信群里说工作队是骗人的,让大家不要相信。
面对群众的质疑,工作队把工作做细做实,一是宣传发动,把产业帮扶政策张贴在每个团寨,让村干部和党员带头种;二是垫支费用,工作队先垫付种苗和化肥的费用8万多元,村民只出土地和劳力,没有资金之忧;三是签订保底回收合同,村民种出的湘莲和小黄姜按市场价回收,如果市场价低则按保底价回收,免除村民的后顾之忧;四是主动承担打包发运工作,工作队一边打包称重,一边联系物流公司派车进村装货实现无缝对接,当天打包当天发走;五是销售额快速兑现,在一周之内,工作队就把收到的货款在村监督委员会全程监督下进行了发放,奖补的资金也尽快进行发放。
所有的过程都在阳光下进行,即使是质疑者也挑不出毛病。而尝到产业扶贫甜头的村民纷纷表示明年要扩大种植面积,实行更加精细的管理,争取更高的产量,当然还有赚更多的钱。(省工信厅)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