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冷水江: 我的扶贫对象住上了“别墅”

“戴部长,你的扶贫对象刘唐柏住上了别墅哦。”休产假回来上班的第一次扶贫走访前,委机关扶贫工作队潘队长告诉我。
“是嘛?真的吗?我才休半年假,他就发大财啦?”我有点不可置信,更认为是潘队长跟我开的玩笑。
“发大财是没有,住新房子是真的,而且房子非常不错,你今天下去瞧瞧就知道了。”潘队长笑道。
看到他这样讲,我真的有点迫不及待了,好想赶快下村去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
刘唐柏是我的帮扶对象,憨厚老实,家有90岁的老母亲,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因自己患病动手术花费了大笔费用,还引发了多种并发症,术后需要长期服药控制,因此不能外出赚钱养家。三个孩子读书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妻子也只能在家照顾年迈的婆婆和多病的老公。好在他有一个在深圳搞工程建设的兄弟,每年都会拿一笔钱帮衬他家,理由也是他们必须在家照顾好老母亲。依靠兄弟的帮衬,加上全家省吃俭用,勉强还算能解决基本生活问题以及孩子的学费问题。因病致贫在2014年被确定为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对象,我是他的帮扶责任人。自建档立卡之后,我和委机关扶贫工作队的队员经常到他家了解情况,根据他家的实际情况,帮助出谋划策,制定脱贫计划,帮助他解决发展生产、增加收入的实际问题和困难,每年都享受了惠农政策补贴、低保救助、医疗保障、产业帮扶、教育扶贫等各项扶贫政策福利,加上自己两个儿子顺利毕业找了工作,在2016年人均纯收入超过了5000元,成功脱贫。
因为要巩固脱贫成果,所以我们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责任。这让群众心里有了底,虽说各项补贴政策带来的收入比不上以前,可那是“定心丸”,解除了他们继续发展的后顾之忧,也鼓足了其他建档立卡户迅速“摘帽”的信心。这些年来,老刘家借助扶贫政策的东风,不断发展种养殖产业,还在企业入股分了红,加上两个儿子在外打工也可以赚几万,除去每月的医药费、学杂费、生活开支等,每年人均收入都有增长,现在生活条件一年更比一年好,如2018年人均纯收入6783元,2019年达到了12389元。但是要说到建“别墅”,还真不敢相信。
我怀着疑惑的心情,在潘队长的带领下,迅速赶往当正村老刘的新家,想看看究竟。
阳台上洗衣机嗡嗡作响、客厅的地砖干净锃亮、宽敞的卧室温馨舒适……这样一个漂亮的新房子,谁能想到是贫困户的家?
当我走进老刘的新家时,他的妻子正在厨房里忙活,说起这个令人羡慕的新房,她立即解释道“戴部长,这不是我们自己建的房子啦,是老刘哥哥出资建的。”
原来老刘家一直住在不足60平米的老房子里面,家里人口多,以前小孩子都是挤在一个房间睡,现在孩子都已长大,加上还有90岁的老母亲,住房就很不方便了。去年他在深圳搞建设的兄长赚了不少钱,看到自己的老母亲跟弟弟一家住在这样的环境下,怕老母亲受委屈,就决定出资在老家建一栋新房子。建房的钱由他出,建设由老刘具体负责,建好之后老刘家住一半,另一半他们过年过节回来也可以住。因这一大家子人口比较多,所以房子建得比较宽大,这样才有了大家口中的“别墅”。
“以前看着别人家纷纷建起了新房,我真是羡慕!”动辄三四十万元的建房费用让刘唐柏只能望“房”兴叹。 “现在哥哥帮忙建起了新房子,压在心头的大石头没了。政府还一直继续帮扶着我发展致富,我还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啊?虽然现在家里条件越来越好了,不过只要我身体吃得消,就不会白白等靠要。”看着他说话的样子,似乎更有了干劲。
“感谢你,感谢纪委扶贫工作队的帮助,感谢党的政策,真得感谢。”临行前,老刘拉着我看他自己写的对联:欢歌赞颂国富民强促发展,党政英明脱贫致富奔小康,横批——感谢党恩。
“我文化程度不高,这副对联是我一字一句琢磨出来的,说的都是心里话。”刘唐柏一脸笑意地说道。(冷水江纪委监委)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