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蓝山:贫困户家门口端起了“技术碗”

“滴嘟、滴嘟……”3月24日,在蓝山县源桐星村的扶贫车间,几十名女工低着头,正在专注于电话线水晶头的压接工作。
“要不是廖书记跑上跑下忙活,车间哪能这么快复工哦!”新入职的陈秋嫦坐在工位上,一丝不苟地压水晶头,听着机器声,看着一捆捆码放整齐的电话线,她的心里很踏实,“因为疫情,正月里一直待在家里,没有经济来源挺着急的,这下好了,离家近工作还轻松。”
原来,蓝山县塔峰镇纪委书记廖文兵在一次督查中,发现源桐星村的扶贫车间迟迟没有开工纳闷不已,便找来车间负责人了解情况,得知受疫情影响,车间既没有充足的防控物资又缺劳动力才不得不停摆。
“疫情未结束,群众生活压力大,扶贫车间要尽快复工!”为了让贫困人口尽快返岗就业,廖文兵一边走村入户了解贫困群众复工意愿、宣传防疫知识,一边帮车间联系口罩、消毒液等防疫物资确保储备充足,督促车间将防疫措施落实到位,力促扶贫车间早日复工复产。
2月28日,安静了近2个月的车间重新响起了机器轰鸣声,在工厂就业的扶贫户陆续复工,争分夺秒抓紧生产。车间复工,最高兴的就是陈秋嫦,“往年过了正月十五,我都要南下进厂务工,今年在扶贫车间做事,既既能管家又能赚钱,比起出外面有归属感多了!”
陈秋嫦麻利地拨弄着手里的电话线开心道,“扶贫车间用工方面优先考虑贫困户,电话线制作方便易学、用工灵活。”说起廖文兵对自己的帮助,不善言辞陈秋嫦话不由得多了起来,从上门劝说到帮我争取名额进车间再到安排老师教我学技术……,他这几天就足足跑了我家5趟。
“压水晶头、锡焊这些手艺我都熟练掌握了,做起来得心应手,麻溜点一个月挣个三四千没问题!”说起工作,和陈秋嫦一样高兴的还有贫困户梁春菊,自去年4月份开始,她就一直在“扶贫车间”工作。
“在这里工作时间自由,多劳多得,除了带孙子我把时间都留给了它!”梁春菊指着身后摆放的一筐筐装配好的电话线打趣道,“你要是不理它,它怎么给你致富呐。”勤劳肯干好学的梁春菊摇身一变成了懂技术、会管理的“车间技术员”,时不时指导新入职的贫困户。
梁春菊本是蓝山县塔峰镇源桐星村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由于腿有残疾行动不便,在就业道路上没少吃苦头,转机还得从2019年说起。蓝山县大力发展“扶贫车间”,通过就业扶贫确保贫困村贫困群众稳定脱贫。经扶贫工作队和村委的努力,投资20万元的源桐星村扶贫车间于2019年4月份正式运营。
“去年我在这挣了2万多,一家人稳稳地脱了贫,过年都过得特别有底气。”务农加务工,梁春菊的收入是芝麻开花节节高,“小康日子是越来越有盼头了!”
“现在的源桐星村已建成扶贫车间2家,帮助508人家门口就业,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员249人,人均年增收1.5万元以上。”廖文兵谈起村里的变化甚是欣慰,“看着他们有房住,有产业,能打工,帮他们谋收入、谋发展,让他们脱贫之路越走越顺畅是我工作的动力。”(蓝山县纪委监委 秦英)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