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微故事.微体会】通道:扶贫翻译员“彪哥”,脱贫户向他竖起大拇指

编辑:祝萌琎 发表时间:2020-04-16 15:31 来源:三湘风纪网

   “阿彪务籁,馁完,哟像!”(侗语,意思是:阿彪嘴甜,耐烦,会想!)
    说起吴礼彪,杨修荣高高竖起大拇指。
    阿彪是通道侗族自治县纪委监委第三纪检监察室负责人吴礼彪,是通道土生土长的侗家伢子。由于他年龄稍长,性格温和,热心帮人,而且是个在纪委工作快10年的老纪检,同事们都亲切地叫他“彪哥”。
    “杨大叔,你们都在家啊,今天我们来得是时候啊。儿子、儿媳是哪天返厂打工的?是坐高铁还是拼车去的?工厂已经开工了吗?”3月12日,吴礼彪与县纪委监委第五纪检监察室负责人杨秀书来到坪坦乡大坪村杨修荣家走访慰问,了解他儿子儿媳外出务工情况,吴礼彪刚进屋就与杨修荣夫妇拉起家常来。
     “大婶,告诉你个好消息,今年在疫情期间外出务工的贫困户可以申请交通补贴,这是申请审批表。”杨秀书一边说一边把《贫困劳动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交通补助申报审批表》递给杨修荣的爱人杨景浓。
   “遥科深,奥公克怒。”(侗语,意思是:我不识字,拿给他爷爷看。)杨景浓接过申请表就直接递给了杨修荣,然后风趣地的哈哈大笑起来。
    杨修荣是县纪委监委第五纪检监察室负责人杨秀书的结对帮扶对象,已于2017年顺利脱贫。杨修荣一家6口人,儿子和儿媳在广东打工,两个未满10岁的孙子、孙女留给两个老人带。杨修荣夫妇均已60多岁,平时杨修荣上山去忙农活,老伴在家里带孙子。由于杨景浓打小没读过什么书,既不识字,也不懂汉语。杨秀书虽是地地道道的通道人,但他是瑶族,几乎不会侗语,与老人交流起来比较吃力。三年前,杨秀书第一次上门走访就遇到了难题,杨修荣不在家,只有他老伴在家带孙子,根本无法交流。
    “沟通交流问题不解决,就无法开展帮扶工作。”杨秀书说,必须尽快找一个同事做侗语翻译。
    他急中生智,就邀请了精通侗语的吴礼彪做他的“翻译员”,吴礼彪欣然答应。这个“翻译员”一当就是三年。
    吴礼彪和杨秀书各结对帮扶两户,均已脱贫。每每下村扶贫,他俩都是一同前往,每次走访都要走访4户。现在三年过去了,大家都很熟悉,4户贫困户在心里都把他俩当作自家的结对帮扶干部,如同亲人,无话不说,无所不谈。
    “多走访两户,一点也不辛苦。我们一起入户走访也有个伴。”吴礼彪说,经常与困难群众拉拉家常,了解他们的所盼所需,帮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事,也蛮开心的。
    “彪哥”既是侗语“翻译员”,更是扶贫政策的“宣传员”,也是困难群众的“服务员”。在扶贫路上,吴礼彪默默地履行一名普通扶贫干部的工作职责,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纪检干部的初心与使命,赢得了群众的认可。
    “彪哥很有亲和力,与群众打成一片,群众信得过他,都喜欢跟他交流,找他做翻译算是找对了!”杨秀书说。(通道县纪委监委  陆尚志)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