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陵:以“绣花”功夫赢脱贫决战

今年是决战脱贫攻坚年,已经成功“摘帽”的茶陵县秩塘镇东首村,如何杜绝边缘户致贫、脱贫贫困户返贫?在脱贫攻坚中还有那些短板需要补齐?作为该村脱贫攻坚的后盾单位,茶陵县纪委监委在派出精兵强将开展驻村帮扶的同时,下足“绣花”的功夫,做实做细各项帮扶措施,确保东首村决胜脱贫攻坚。
挨户摸排,小康路上不漏一人
“有你们关心,我心里就踏实了。”因患糖尿病并发症,去年东首村三组村民龙桂香一家陷入了困境。
“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少。”县纪委监委一手抓防疫,一手抓脱贫攻坚。要求机关全体干部深入一线,与结对户开展家庭收入核算、困难帮扶工作。成立由班子成员带队的脱贫防疫督导组,与驻村工作队一起挨家挨户摸排返贫致贫风险高以及受疫情影响生活可能出现困难的潜在救助对象的基本生活状况。经过摸排,龙桂香等三户因病、因灾家庭被新纳入为边缘户。
“驻村工作队要向帮扶贫困户一样,给予这些边缘户针对性的帮扶。”县纪委监委主要领导叮嘱驻村扶贫干部,要为可能致贫、返贫人员建好台账,谋划增收门道。
“有就业意愿因疫情未出去就业人员有哪些帮扶措施?”“贫困户享受危房改造、修缮加固、易地扶贫搬迁的台账是否清楚?”“哪些已脱贫的贫困户可能会出现返贫的危险?”“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学生资助是否到位?”……在加强对人员摸排的同时,每个星期纪委班子成员都会带着问题前往贫困户家走访,确保工作队的工作落在实处。如今,东首村的重残户、重病户、边缘户、五保户、慢性病签约服务户等人员享有更有针对性的帮扶。
查漏补缺,确保“两不愁三保障”落实到位
“枯水季节也不怕没水喝了。”看着水龙头里流出来的干净自来水,东首村三组村民龙金良乐开了花。东首村水源比较丰富,村民们都是自己接山泉水、或者挖井水喝,但一到枯水期一些地势高的地方常常出现饮水困难。
“去年夏天很久不下雨,山上水源少了,家里经常断水。”为确保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实效,县纪委监委召集驻村工作队和村支两委,在东首开展“两不愁三保障”回头看大排查工作。在排查中,龙金良说起了自己的“麻烦”。
“这个问题我们一定尽快解决。”县纪委监委班子成员会在听取驻村工作队与村支两委的汇报后,决定对村里的自来水厂进行升级,为全村村民提供集中供水。目前,该村已对3000余米的自来水厂主管道、4000余米的组管道进行了更换。全村415户1700人的饮水安全得到了保障。
不仅仅是安全饮水问题。今年来,在县纪委监委的推动下,东首村采取一进、二看、三算、四核、五填、六评、七签的“七步排查法”,对“两不愁三保障”中的隐蔽问题,逐户、逐项查漏补缺。
补齐短板,谋划群众长期稳定增收渠道
打桩、插竹架子……眼下正是罗汉果栽种的时节,东首村罗汉果合作社的村民们都在田地里忙碌着。“口罩够不够用?”“有没有需要解决的困难?”自从春耕复产以来,每个星期县纪委监委都会组织一个班子成员带队前往该村,帮助解决复工复产中出现的问题。
东首村原是市纪委监委的结对帮扶村。在市纪委监委的帮助下,该村在茶陵率先引进了罗汉果种植产业,并按照“成立公司,依靠政策,面向市场,发展产业,增收脱贫”的脱贫思路成立了东首村产业发展公司。
2018年东首村成功脱贫摘帽后,原驻村工作队撤走,茶陵县纪委监委开始接受该村的脱贫帮扶工作。“东首的罗汉果产业已具知名度,一定要把这个产业发展壮大好。”在原来的发展模式上,茶陵纪委监委驻村工作队推行大户种植模式。
“现在我也是个小老板了,请了几户贫困户帮我干活。”龙文生曾是东首村的深度贫困户。从给罗汉果合作社打工赚工资,到自己承包100亩罗汉果种植,龙文生实现了自己的脱贫梦。
扶贫产业找对头,稳定脱贫有奔头。在壮大该罗汉果产业的同时,县纪委监委按照“1+N”模式,推动该村走“产业集群”之路。如今,东首村的罗汉果种植面积由2018年的160亩扩大到现今的600余亩,总产值增加到72万元。同时,该村的裸花紫株、白芷等中药材种植、茶叶、脐橙等产业也从无到有,在不断发展壮大。(茶陵县纪委监委)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