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新田:群众的认可才是最大的“褒奖”

人与人之间建立关系的可能有很多种,能把一个人和一个完全陌生又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家庭联系得如此紧密而又如亲人朋友般的,我想或许就只有扶贫了。2017年9月,作为刚刚参加工作的我来说,安排的第一个结对帮扶对象就是陶岭镇洪仁村邝昌明。
邝昌明家位于陶岭镇洪仁村,全家有8口人,家中有90多岁的老母亲,还有2岁多的孙儿,妻子先天性耳聋,自己也患有长期的慢性疾病,家中的生活来源仅凭儿女微薄的工作收入支撑着。
帮扶工作一年多以来,我始终记得我与贫困户邝昌明夫妻的第一次见面心酸而又温馨的场景。那是个周一的上午,我打听到贫困户邝昌明家位置,于是我迈着轻快的步伐,走进贫困户邝昌明家中,当时正值搞易地扶贫搬迁的旧房拆除,他们就住在以前的茅草屋搭建的柴房里,面积不过50平方米,房间及其简陋,只有一张桌子,两三条小木板凳。第一次见面,我没有做很多的准备,对贫困户家的很多具体情况也不了解,贫困户邝叔第一次见我,却非常热情地对我说:“你就是我新的帮扶责任人吧?”我一脸惊讶的看着他,惊奇于邝叔的未卜先知。“我听陈书记说了,重新给我安排了结对帮扶人,是个年轻漂亮的小姑娘”。看到他这么热情又开心的笑容,我也开心地笑了,这时一位满怀笑容的婶婶拉着我坐下来并对我说了一大段土话,我也隐约能够听懂她是在热情招待我,后来我才知道,原来邝婶患有先天性耳聋,听不到我们说话,平时只能看别人说话口型或者手势,不过邝婶心领神会,很能理解别人,所以偶尔能听懂人们的交谈。经过了解贫困户的情况后,我的内心五味杂陈,同情、忧虑、感动、温馨……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同时也坚定了自己帮扶他们的决心。
怎样靠我微弱的力量去帮扶他们一家人?如何帮助他们尽快脱离贫困?这个问题从那以后就每天萦绕在我心头。特别是自从邝叔出外面打工后,我每次下乡去看邝婶,邝婶都一个人在家忙活,因为耳聋,所以邝婶很少与村上的人交流,一般在家种种菜、养养狗,特别孤单。每次下乡,我都会告知邝婶扶贫上的一些事情,开始的时候,我们的交流对话完全就是牛头不对马嘴,我想要表达的意思她也接收不到,这让我很是苦恼。
后来通过在网上查找相关的一些相关耳疾的资料,我决定通过学习一些简单的手语和当地土话,希望能够与邝婶进行简单的交流。开始学习手语的时候,我内心也是极其崩溃,手语看似简单,其实却很考验协调力和记忆力的,还有那些干瘪生硬的土话,学了这句忘了那句,让我很是抓狂,但是为了能够更好地开展扶贫工作,也想更多与邝婶交流,增进感情,让她实实在在的感受到帮扶人的温暖与关心,让她不再感觉到孤独,我还是每天坚持学习手语和练习讲土话,不管是在食堂吃饭还是平时与同事聊天,只要有机会,就会和同事练习讲土话,这让我也体会到一种不一样的成就感。
通过学习和练习,慢慢地我和邝婶已经形成这一种“默契”了,每次我一开口说土话,或者做手势,她都能心领神会,流畅自如的对上我的话,这让我很是欣慰。每次下乡会和邝婶聊扶贫工作上的事情,帮助邝婶他们家申请小额信贷、易地扶贫搬迁、交通补贴等优惠政策。邝婶经常拍拍我的肩膀说:“太感谢小何了,不仅帮我们家享受了这么多好政策,还经常来家里陪我聊聊天,解解闷,就像是我的女儿一样。”我会心的笑了,这不仅是对我帮扶工作的肯定,也进一步增进了我们之间的感情。在扶贫的路上,我与贫困户对上了“暗语”,从此我们便成为了“一家人”。
2018年,邝婶一家如愿脱贫了。记得那一刻,邝婶紧紧拉着我的手说,“小何,我们脱贫了,以后你是不是就不来了,不管我们了?”“邝婶,这怎么可能呢?放心吧,国家规定,要求我们做到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我还和原来一样,是您的帮扶责任人。”听到我这么一说,邝婶开心地笑了。
如今,我已和邝婶结对的3个年头了。这3年来,我付出了努力,也收获了邝婶一家人对我的认可。三年的扶贫经历告诉我,只要你把贫困群众捧在手里,贫困群众就会把你挂在心里。今年,我县已经脱贫摘帽了,作为一名纪检干部,我能为自己在脱贫攻坚中贡献了一份力量而感到自豪。群众的认可就是对我工作最大的“褒奖”,今后,我将积极响应国家“四不摘”的号召,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既要把邝婶一家“扶上马”,更要“送一程”,站好最后一班岗。(新田县纪委监委 何艳丽)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