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安化:扶贫干部“找工”记

暮色四合,堂屋里的电灯已亮了起来。安化县平口镇平山村贫困户刘让清的妻子刘菊云一边手脚麻利地收拾着行李,一边不忘叮嘱长年患病的丈夫按时吃药。“车票已经买好了,明晚到广州,等隔离期一过就能上工!”刘菊云语调轻快地说。
谁曾想,早半个月前,刘让清一家还在为生计发愁。刘让清一家是平口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虽然通过政府帮扶和自身努力,已经脱了贫,但他们一家收入来源主要靠刘菊云外出务工。受疫情持续影响,刘菊云一直没能找到合适的工作。
此时,正在帮扶对象家中走访的平口镇纪委干部肖俊了解到了这个情况,他心里升腾起一股担忧。“刘让清一家是从别的村迁到平山村来的,家中田地少,先前还借住在一所学校里,直到享受易地扶贫搬迁政策才有了自己的房子,如果不能尽快帮助刘菊云返岗就业,他们一家很有可能会返贫。”
回到办公室后,肖俊翻出了通讯录,向同事同学、亲朋好友打电话、发微信,四处打听搜集可靠的企业招工信息。“那真的比我自己找工作还心急。”肖俊说。
3月中旬,肖俊收到大学同学发来的一份浏阳蓝思科技招聘简章,他立刻微信联系到刘让清,告知这一招聘信息。“我了解过这家企业,工资待遇还不错,看到招聘信息很开心。”可没想到的是,他们在填写报名表时发现刘菊云的年龄超过了招聘简章中的最高年龄限制。
“有点遗憾,不过没关系,慢慢来,还有很多其他工作岗位。”肖俊在微信上安慰着刘让清。
3月下旬,肖俊得知娄底一同学的朋友家想请保姆,工资待遇也尚可,肖俊觉得刘菊云可以去试试,又联系了刘让清。
“刘叔,这个工作主要是带孩子和做饭,您看刘阿姨愿意去吗?”出人意料的是,刘菊云觉得自己不太适合这个工作。
“那我看到有不错的岗位再告诉您。”肖俊想了想,决定下午再去刘让清家里走一趟。“这是我的疏忽,每个人的文化水平、劳动能力不同,就业意向也不同,要详细了解一下个人的就业意愿,才能有针对性地推介工作。”
肖俊的方法果然奏效,刘菊云不好意思地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主要是人生地不熟,不太适应,心里有点担心。”刘菊云说,“我还是想去原来在广州工作过的那家服装厂,熟悉些,就是担心工厂那边不要人了。”
经过多方联系,肖俊了解到该服装厂已全面复工,他联系到厂家负责人,向他说明情况。
“厂家表示只要所需的健康证明手续齐全,就可以过去工作。”肖俊把这个好消息告诉刘让清一家。
3月26日,刘菊云启程去了广州。
“她现在每天戴着口罩在流水线上做工,有点累,不过一个月能有4000多元收入,我们都很高兴。”4月20日,肖俊例行到刘让清家走访,当询问到刘菊云在广州的工作情况时,刘让清满脸笑容,眼里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希冀。
“那就好,如果遇到什么困难,可以再联系我。”知道刘菊云的工作稳定了下来,肖俊也是打心眼儿里高兴。在踏着清风晚霞离开的路上,他感觉浑身充满干劲。(安化县纪委县监委 阳艳妮)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