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长沙理工大学:架起老百姓心中的信任之“桥”

贵王桥是新宁县枧杆山村一座年代久远的桥,桥的一头连着村里五组十多户村民,另一头连着江黄公路,它是村民们日常出行的必经之道。
2018年3月,长沙理工大学扶贫队正式入驻枧杆山村,开展为期三年的扶贫工作。入村后不久,扶贫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宋刘斌发现贵王桥年久失修,桥面已经开裂,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同时由于桥面过于狭窄,给村民日常出行带来诸多不便。要想富,先修路,扶贫队经过实地反复考察论证,多方积极筹措资金,终于在2018年6月耗资24万元在原址上重建了新的贵王桥。
桥修好了,照理应该是皆大欢喜,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修桥的引发的问题也随之而来。新桥和江黄公路中间原有的一条小路也要拓宽,旁边一块小小的菜地就要被占用,菜地的主人叫杨成田。修桥以前,杨成田承诺把自己的菜地让出来硬化修路,方便大家出行。桥修好以后,杨成田却反悔了,提出要扶贫队专门修一条从新桥到自家屋门的路作为对自己让地的补偿,否则就不履行之前的让地承诺。
面对这半路杀出了“程咬金”,扶贫队着实犯了难:因为修一条这样的路,不光资金要好几万,单独修路政策上也不允许,最关键是其他村民会有想法甚至会纷纷仿效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给后续扶贫工作带来诸多困难。为此,宋刘斌请来了村支书、村主任以及村里德高望重的老人轮流给杨成田做思想工作,但都收效甚微。
“也许我们得换个思路,既然杨成田有修路的需求,是不是也代表了其他村民的想法!”有了这个想法以后,宋刘斌带着队员们挨家挨户了解情况。
“宋书记,我们当然也想修路。路修好以后,车子就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了,生产生活都会方便很多。”在走访的过程中,宋刘斌了解到贵王桥周边五组10余户村民其实都有修路的想法。
“村里主要的收入都来自稻谷和脐橙,原来进户都要肩扛手提,通户路确实可以节省不少劳动力,我们得想办法帮他们!”虽然明知困难重重,但宋刘斌经和队员们商量后,最终还是决定想办法帮村民修路。
时间很快过去了三个月,宋刘斌终于争取到了用来修路的第一笔启动资金。但新问题新矛盾随之而来:“修路要占用土地,而且修路占用的土地中还涉及到部分不属于五组10余户村民的其他村民土地,征地难度非常大。”
对修路,村民们都有自己的看法,尤其是涉及到占用自家土地的村民,他们认为:“自己家离桥和公路都比较远,享受不到路修好后的便利,修路是件别人得利自己吃亏的事!”有的干脆提出:“如果硬是要修,要么绕道,要么给补偿”。
为解决上述问题,队长宋刘斌队员们一边分头多次去反对修路的村民家中做思想工作,另一边与技术人员反复去现场实地查勘,在规划路线时,尽量少占、不占村民耕地。
“这个过程很曲折,也很考验耐心,有的村民上午刚做通工作,下午就反悔了。有的村民甚至在签完书面协议后,还会反悔。”谈到修路的过程,宋刘斌直言不讳的说。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反反复复经历了多个回合的磋商、沟通、交流和说明后,村民们终于被扶贫队同志们锲而不舍的工作作风所感动,第四组村民彭清云在村民代表大会上曾动情地说:“这些高学历的城里后生抛弃好的生活条件来到这里帮助我们,不仅出钱出力,还要给我们反复做思想工作,吃了那么多亏,花了那么大的力,他们图什么,还不是图我们早些过上脱贫致富的好日子。”“宋书记他们帮我们村里做了这么多事,从建养鸡场到网络销售土鸡,一条龙服务帮扶,这次修路也是为了方便我们大家,虽然我们靠桥和公路远的住户暂时享受不到,但造福的毕竟是我们整个村子,于 他们个人而言他们图个啥?”五组村民杨金玲的这番话让很多原先反对修路的村民有了触动。
帮助村民修桥修路只是驻村扶贫工作中的一个小小的缩影和片段,正是扶贫队扎根基层,想老百姓之所想、急老百姓之所急,把人民群众的利益、安危冷暖时刻铭记在心,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用自己扎实的工作作风、无私的倾情奉献,才架起了一座座政府和群众之间心灵相知、相通、相融的信任之桥。如今新建的贵王桥,一头连着江黄公路,一头连着即将开工的通户路,乡亲们的一个个美好心愿正逐渐变为现实。
在枧杆山村短短两年多的时间里,长沙理工大学驻村扶贫工作队通过自己扎实努力的工作,累计为村里争取项目资金超过1200万元,协助学校完成消费扶贫1600多万元,在全村建成10个文化阵地,7个产业基地,村集体经济收入2019年突破60万元,比2018年翻了10倍。全村于2019年实现了贫困村出列,所有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的既定目标,贫困发生率从以前的31.78%下降到了0%。(长沙理工大学)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