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道县:野茶树变身“脱贫树”

每年清明、谷雨期间,都是茶叶采摘的季节,茶叶质量最好,价格也高,对于道县都庞岭山下小塘村的村民来说,山上万余亩高山云雾野生茶是大自然给他们的馈赠,但过去茶叶加工和销路是个大难题,村民积极性不高,这两年随着野生茶叶加工扶贫车间的建立,村民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也越来越足了。
都庞岭主峰韭菜岭海拔2009.3米,山峦叠翠,云雾缭绕,万亩原生态野生茶树,大都有一人多高,高海拔、高香气、高氨基酸,成就了独一无二的原生态野生茶,茶汤清澈,味道甘甜,入口醇香。
每天清晨,小塘村的瑶族同胞就背着竹篓上山采摘高山野生茶叶,随着双手在叶片间上下翻飞,一颗颗嫩芽收入篓中,长达10多个小时的辛勤劳作也换来不错的收入。
“过去茶叶摘回去要自己加工和找销路,二三十块都难赚,现在一采下来就可以换成钱,一天一两百!”村民盘香风高兴地说。
而在2018年前,小塘村因为本地没有加工能力和销售渠道,经常为新鲜茶叶销路发愁。直到道县纪委驻村扶贫工作队进驻小塘村,修建了野生茶叶加工扶贫车间,通过公开招投标,由小塘 村村民承包车间,根据茶叶质量当场收购现金结算,解决了村民的茶叶销路,让不少贫困户受益增收。
野生茶叶加工扶贫车间立足于生长在海拔800-2000米的都庞岭瑶山野茶资源,依存瑶家谷雨古传制茶工艺并结合现代科技茶叶提香技术,打造特有高山原生态高端绿色健康茶品,以此带动居住在高山陡岭的瑶乡同胞,通过采茶、卖茶增加收入,实现瑶乡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目前,在道县纪委监委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小塘村正积极探索茶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茶业的文化底蕴,做大做强茶产业,打响茶品牌。
“未来主要是把这个品牌打出来,野生茶数量有限,以后还可以扩大种植面积,把产业链带动起来,农民就不要出去务工了,在家里就有一笔可观的收入。”野生茶叶加工扶贫车间负责人盘宁见说。
今年40多岁的盘宁见以前长期在外务工,听说村里有了野生茶叶加工扶贫车间,村里给了很大优惠政策,他就毅然决定回乡承包了野生茶叶加工扶贫车间,并吸收了十多名贫困群众就业。
“每年举办一次文化旅游节推广茶叶品牌,通过电商销售,成为地方土特产的一个品牌,发动单位来做扶贫消费。”县纪委监委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蒋品国告诉笔者。
除了野生山茶,小塘村还发展了黑木耳基地、纯天然竹笋加工、脐橙沃柑等产业,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20万元,人均纯收入达到6500元,顺利实现整体脱贫。
今年以来,为抓好产业就业扶贫,道县坚持把发展产业和稳定就业作为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果的基础性措施和根本性手段,着力创优政策,大力发展规模经济、特色农业产业、乡村旅游和促进创业就业;完善利益联结长效机制、落实产业指导员,强化劳务技术培训,逐步形成园区带动、龙头企业带动、经营大户带动和群众自身调整优化种养结构的“三带一自”模式,构建起“一村一主业”的产业格局,推动实现“资金变股金、资源变资产、产品变商品、风景变‘钱’景、劳力变劳务”目标,促进贫困群众增收脱贫致富。2019年来,道县实施产业项目129个、奖补505.5445万元,政策惠及1700多户贫困户。(道县纪委监委 何俊宏)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