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北塔:纪委书记插秧记

一顶草帽,一簇秧苗,一个烈日下忙碌的背影,在一派热火朝天的气象中,这个身影显得有些“与众不同”。并不黝黑的皮肤、稍显生疏的手法,让人一眼便识出此人并不经常下地。“匡书记亲自下田帮我们插秧呀!”陆续有村民认出了此人便是陈家桥乡纪委书记匡俊宇。纪委书记为何下田劳作?这还得从一桩问责案件说起。
年初的新冠疫情迅速席卷全国,粮食安全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陈家桥乡作为北塔区唯一的乡镇,春耕生产的任务异常艰巨,1000亩的双季稻种植任务是一方面,劳动力匮乏也是个老大难问题。由于地处城郊,农村“空巢化”现象严重,青壮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面临严峻形势,乡党委积极发动老百姓集中育秧、翻田遏荒。3月开始,全乡集中育秧近100亩,就等五一期间进行插秧。这个节骨眼上,乡纪委收到了一个线索:“都近立夏时节,光裕村的秧苗却还瘫在育秧点无人管理。”
误了农时,今年的早稻生产任务完不成是板上钉钉的事了。乡纪委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当即安排专人到村里进行实地调查,是村干部不作为、假作为?还是管理培育不到位导致秧苗无法移种?把上级指示当儿戏的行为必须严肃处理!
调查结果很快出炉,村干部也倍感委屈:光裕村作为全乡集中育秧点之一,不仅承担了育秧任务,也“领取”了100亩的种植“硬指标”。要给其他村提供秧苗,还要管好自己的“责任田”,对于本就严重缺乏青壮劳动力的光裕村来说,无疑是个难以完成的任务。何况,光裕村的扶贫项目稻花鱼基地面积达30亩,这也是决不能耽误的大事。接连几天,全村党员干部起早贪黑帮助种植户进行插秧,进度依然跑不过时间,这才导致了秧苗瘫在育秧点的事件。
乡纪委书记匡俊宇陷入了沉思,给处分吧,无疑会严重打击村干部的积极性,置之不理吧,这个矛盾瘫在这里不仅会影响光裕村粮食生产工作和扶贫项目的开展,更会影响到整个乡乃至全区的粮食生产工作。一番思考之后,匡俊宇决定撸起袖子,走向田间地头,跟老百姓一起干。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杯水车薪,在他的号召下,不少乡机关干部加入了插秧的大队伍中。同时,乡纪委组织各村召开动员会,要求春耕压力较小的村统筹安排人员支援任务重的村,对帮扶不认真、“出工不出力”的村干部将进行严肃处理;要求农口部门人员不能只是督促检查,要弯下腰、踩着泥跟老百姓一起干,众人拾柴火焰高,抢抓农时劳作忙。在一揽子“接地气”的动作后,陈家桥乡各村均如期完成了早稻育秧插秧任务,看着一片片长势向好的秧苗,匡俊宇长舒了一口气。
“过去老百姓戏谑地说我们干部是‘一个人做事、两个人加油、三个人看戏、四个人监督’,虽不乏夸大成分,但确实存在纪检干部不接地气、思维僵化的事实,拿着规章制度和任务期限一味地简单追责,只质问为什么没做好,却不倾听为什么没做好,更不思考怎么样才能做好。长此以往,非但没起到正面督促激励的作用,反而挫伤了不少干部的积极性,更难取得老百姓的信任和认可。”匡俊宇表示。
随着时代发展,新风气兴起,如何让基层纪检工作跟上潮流,一改以往“古板低效”的印象?陈家桥乡纪委聚焦一个“实”字做精文章,以老百姓的评价作为工作的试金石,以解决具体问题、推动各项工作稳步向前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满足于被动“接收”线索,而是主动贴近群众,多听群众“倒苦水”、“讲烂话”,梳理后将问题反馈,倒逼各部门将工作做实做细、让政策落地有效,实现由“被动接收”到“主动服务”的华丽变身。(北塔区纪委监委 胡丽群)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