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村督查手记】资阳:扶贫路上的那些人那些事

第一次踏入祁东的土地,就被她独特气质吸引了。她不似苍茫北国崇山峻岭般的厚重,不似江南水乡小桥流水般的清雅,她“青峦叠翠,湘水环清”,有着一份独到的天然风韵。带着省委脱贫攻坚干部考察工作的任务,我们第6小组踏遍了祁东县25个乡镇,走过了大大小小的村庄院落,感受到了波澜壮阔的扶贫画卷,扶贫人的故事也一路感动着我们。
大山里幸福的笑脸
我们在苍翠的山岭中考察过“云朵中的村落”。四明山管理区地处祁东县西部边陲。四明山是国家级森林公园,全境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上,主峰腾云岭1044米,为衡阳市第二高峰。一大清早,我们就赶往四明山管理区,这是考察的第一个乡镇。从县城出发,车辆足足奔驰了2个小时。山高路陡,上山的路平坦而又盘旋蜿蜒,这是一条扶贫大道,连接起山上人家的希望。四明山很美,远观山翠如黛,岭断云连,自然生态原始古朴,植被繁多,生机盎然,山上生长有珍贵的金丝楠木。据记载,明代建北京故宫时,太和殿一根主梁就是取自这里出产的珍贵楠木。虽值盛夏,但山上绿荫深深,凉风习习,鸟语婉转。四明山管理区的干部热情纯厚,远离喧嚣,远离家人,豪迈地绘就着管理区的蓝图,静心地服务着大山里的百姓。悠然山林与道阻且长之间,当地干部笑称“来了就不想回家,回家了就不想来”。
四明山林场副场长费刚石,在大山里一待就是21年,把青春融进了四明山的青山绿水。在他办公桌上,插在矿泉水瓶里的一束格桑花艳丽而醒目,似乎点亮了他简陋的办公室。我笑道“你好有闲情逸致的”,他腼腆地笑着说:“就在山里采的。山里有很多这样的鲜花,这山很美。”旁边有干部介绍说,他平常不回家,有空闲时习字,绘画。顿时,我感觉到正是出于初心的坚守,他们享受着这份孤独,践行着一份为民的承诺,执着地改变着大山的面貌。
我在主峰腾云岭村走访时,看见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正在台阶上剥鲜竹笋。那竹笋长长的,绿绿的,煞是好看。我走去访她,说起这几年生活的变化,她布满皱纹的脸笑成一朵菊花。她告诉我,以前她住在深山那边,没有路,不方便,多亏党的政策好、干部好,帮她们走出深山,在山这边起了房子。她拉着我的手带我走进屋,“你看这二层砖楼,住我们一家人。儿子儿媳打工去了,我带着两个上学的孙子,招呼他们吃住。以前哪里会想到有这样的好日子过咯。”她又指着随我来的第一书记和村干部说,“他们都很好呢,经常来我家问问,有困难就帮助解决了”。老人幸福的笑容映衬在青山中,我深深感到这大山不再闭塞,扶贫的春风播洒新的希望,带着大山里的人们走上幸福之路。
乡亲盼归的“亲人”
“申队长真的是个好人,生病了都还一直牵挂着我们村里,真盼望他早点回来哩。”在太和堂镇良村考察时,这是我们听得最多的心声。
通过走访,我们读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
三年前,祁东县人社局干部申春生被组织选中,派驻祁东最偏远的西区乡村之一的太和堂镇良村。这里人多地少,山高路陡,交通信息闭塞,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4亩,村集体经济收入几 乎为零,是有名的省级贫困村。2018年3月,申春生带队驻村。当时,全村只有一条狭窄的通村水泥路,通组公路全是砂石路,没有路灯,没有村卫生室,没有安全饮水工程,更没有文化活动场地。艰巨的脱贫攻坚任务摆在面前,怎么干?
申春生带领队员,深入村组、农户家中实地走访,以党建为抓手,带动村干部和全村党员,引领全村35个村民小组3200多人,共同参与到艰苦卓绝的脱贫攻坚战中。三年下来,路通了,灯亮了,村庄更美了;产业兴了,就业活了,农民腰包渐渐鼓了;党建夯实了,队伍精干了,堡垒作用更强了。如今的良村,班子团结,村容整洁,群众安居乐业,“申队长自掏腰包,买来音响,组织妇女群众跳广场舞,我们的生活变丰富了。”妇女主任和女村主任都很开心地向我们反映。
就在申春生信心满满奋战脱贫攻坚时,却累倒在扶贫岗位上,经查,患有癌症。此时的他,早已将自己融入良村的血脉。在北京动完手术后,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给良村支部书记打电话,了解春播种子、农药、肥料准备情况,申春生跟他们说,等把癌症病灶切掉,再住院治疗一个疗程后,就回到良村去,跑好“脱贫攻坚关键一棒”。在良村的访谈室里,听完了申春生即使身患癌症,仍念念不忘山村里的百姓的故事,我不禁感慨到这每一寸土地的变化都凝结着基层干部的奉献与心血呀。
扶贫路上那高高低低的脚印
“他腿脚不方便,还坚持走遍了我们村的每家每户,经常到贫困户中问寒问暖。我们心里挺感动的。”一位了上年纪的村民小组长动情地告诉我们。考察中我们了解到,胡坪村的扶贫路,硬是用丁湘国的残腿丈量出来的。对这样一位独特的扶贫队长,我们考察小组充满了好奇。在胡坪村我见到了丁队长。他个子高高的,瘦瘦的,脸上永远挂着平和热情的笑容。因为小时候患脊髓炎,做手术后,造成了丁湘国左腿膝关节粘连,不能弯曲,行走不便。但这并不影响着他倾心扶贫事业,带领村民脱贫奔小康的热情和激情。
故事从2017年说起。年初,春寒料峭。受组织委派,担任祁东县民政局副局长的丁湘国带领两名队员进驻蒋家桥镇胡坪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面对胡坪村地处“祁邵干旱走廊”,自然环境恶劣,发展滞后,很多自然村民小组还没有通公路的现状,丁湘国心里很沉重,组织上要求一年内摘掉帮扶村的贫困帽子的艰巨任务,丁湘国顿感压力山大。但他没有因任务重而气馁,没有因腿脚不便而退缩,他坦然接受任务,竭尽全力做好。全面走村入户,走路时间长了,他的左腿肿得厉害,也无半句怨言,咬咬牙关,继续奔走。他的真诚打动了贫困户和村民,工作队赢得了村民的信赖,村委班子的矛盾得到了有效化解,为脱贫攻坚打下了好基础。
丁湘国以村为家,常常个把月难得回次家,心中牵挂着胡坪村的大事小情。2018年6月,连降暴雨,公路被洪水冲断,他带领队员和村干部一起抢修到凌晨,接下来两天,他又冒雨勘查村里地质灾害易发点,挨家挨户做工作,转移10多户村民。雨,下得特别大,丁湘国拖着残腿,一脚高一脚低,踩在泥里查看危情,让村民们感动不已。正是丁湘国组织得当,胡坪村在这场暴雨中没有发生任何伤亡事故。这高高低低的脚印,也夯实了干部群众心连心的路。
大伙在丁湘国的带领下,筚路蓝缕奋力赶超。如今宽敞明亮的村民服务中心成为胡坪村亮丽风景,5.6公里的通组公路,让几百名村民告别了难行的泥泞小路,60千瓦时的光伏发电,给村里带来5万多元的集体收入,楠山经济林种植养殖专业合作社吸收贫困人口180人次参与用工,300亩的油茶基地,100亩的猕猴桃基地凝结着村民的劳作汗水和欢声笑语,见证着村里一天天的美丽蜕变。丁湘国带领扶贫队用辛勤的汗水向组织交了一份满意答卷。我访谈他时,说起取得的成绩,他欣慰地笑了,朴实地说自己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现在,他又在操心着村里未来的发展,从班子建设到产业发展,他心中描绘着胡坪村更美的蓝图,继续用残腿丈量着更远更美的路。
百年旱乡引来幸福水
“这就是深水井!”顺着彭双娣手指的方向,我看到了在炎炎烈日下的土坑中有一座水泥墩,与我想像的清波荡漾的像古井一样意境的深井形象相去甚远。“哦”,我略有失望。这是我执意说服组长,陪同一起来看的一个地方。
引起我这么大兴趣的,要归于在访谈中了解到的一件事。在凤歧坪乡走访的第一站宝莲洞村,连续有几位上了年纪的村民组长、党员代表告诉我深水井的故事。“结束了我们村100多年来远道背水喝的历史。”一位老组长带着浓厚的乡音激动地告诉我,“100多年?背水喝?”从小在水乡长大的我听了简直有点不可思议,很是惊讶。“是的,我们这里缺水,只能靠从很远的地方背水来。”“那你们背一趟是一趟,多么辛苦啊。”“是啊,一直这样,不容易。去年12月份,村里打了深水井,管道架到了每一户,现在一拧水龙头,水就哗哗地来了,真的感谢党,感谢政府啊。”老组长说到这里,布满皱纹的脸露出舒心的笑容。深水井,改变村庄100多年难喝水的历史!顿时,勾起了我去见识庐山真面目的兴趣。通过与村干部,乡干部交谈,我了解到了深水井背后的故事。
凤歧坪乡因古代传说有凤凰在池塘中嬉戏而得名。地处祁东西北边陲,地势较高,最高山峰海拔达1000米以上,是典型的山区乡,也是全县最偏远,最贫困的乡,全乡13个村都是省级贫困村。凤歧坪乡地处衡邵干旱走廊,年降水量只有300毫升,属于最典型的喀斯特地形,土层薄,气温低,是祁东县有名的干旱死角地区。用当地干部的话说:“天上难得下雨,就是下了雨,地上也难得存住水,全流进地下了。”人畜饮水问题是凤歧坪乡一直以来面临的最大难题。
彭双娣,一位80后的年轻的女乡长。在这艰苦的环境中,她一干就是6年。2014年11月,学护理出身的她,因为工作表现突出,被调任凤歧坪乡当乡长。上任第一天,她就去了水利建设现场指挥。从此,她不辞辛苦,热情饱满地奔走在干旱的群山峻岭中。村民们都把她当作自家的闺女看待,一段时间不见,就会找村干部关切地问问她的情况。为了与旱魔做斗争,彭双娣与扶贫队一道向上级奔走呼吁,争取项目支持。通过省、市、县相关部门支持,工程款落实了。有了钱,不一定就找到水。彭双娣与扶贫工作队一起带领村组干部早出晚归,四处找水源。当时彭双娣已有身孕,身体不适,但也顾不得了,与大家一起在山间地头摸爬滚打,一处不行,再找一处,终于找到了合适的水源地。2016年,当第一口深水井试水时,现场围满了村民,大家出神地盯着出水口。“这自来水呀,真是甜到了群众心窝里了。”彭双娣笑着说,有村民说“我活了77岁,才喝上自来水,这是幸福水。”是呀!是共产党为老百姓引来了甘甜的自来水。
如今,在政策扶持下投资116.5万元,全乡打下4口深水井,肆虐了100多年的旱魔在党的政策雨露面前败下阵来,村民们在自家就能饮上干净、放心的水。彭双娣一心扑到工作里,对家庭难免就有亏欠。刚生完二胎的她,为了不落下工作,产假才休完2个月,就带着孩子,带上保姆来到凤歧坪乡,转身就投入到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望着这位年龄和我相仿的女乡长,看着她瘦瘦的身影,敬佩和怜爱之情油然而生。热情的她,与人交谈时,总挂着灿烂的笑容。“既然选择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这是她很喜欢的一句诗,她说她愿意做一名“泥巴裹满裤腿”的女乡长。正因为有了像彭双娣一样坚守的乡镇干部们,在上级部门支持关心下,与扶贫队一道努力,凤歧坪乡的石头山也在改变着面貌。全乡实现组组通公路,一条条高质量的水泥路像玉带般缠绕在大山中,架起了山村的致富之路。药材基地、花卉基地、金槐基地等一批因地制宜的产业项目扎根在贫瘠的土地里,孕育着丰收与幸福的希望。(资阳区纪委监委 曹萍)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