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微故事·微体会】靖州:走访,更要“走心”

编辑:祝萌琎 发表时间:2020-06-08 09:58 来源:三湘风纪网

    初夏乍来,清风温润,我们走村入户,行走于田野阡陌,往返于群众之间,感受颇深、收获满满。
    1
    4月21日,星期二,为期一个星期的扶贫工作“回头看”交叉检查工作结束。印象中最深的是我在靖州县坳上镇先锋村走访时遇到的一位70多岁的老爷爷。
当我拿着他的扶贫手册和户口本问他:您家是几口人?
    他回:两个人。
    在接触中,我了解到老爷爷有3个儿子,虽然老伴去年去世了,但是儿子们都十分孝顺他,有时间就来看他,逢年过节就给他买吃的穿的,而自己有空就种种稻田,唱唱山歌,过着简单朴素的生活,因此,老人家过得十分安逸快乐。
    荷出污泥而清雅,竹有虚心而高尚,松生贫瘠而威严。无论什么时候,“简单朴素的生活”都不会过时,安贫乐道,才能不为困难所扰、不为矛盾所惑、不为利益所诱,形成强大的免疫力、战斗力。
    2
    5月16日,星期六,早上七点半,朋友圈里,靖州县坳上镇纪委副书记匡建华发了几张图,背景是三锹乡的地笋苗寨,在大多数人都还在想着好不容易有个周末,能睡个懒觉时,他已经到了靖州县最远、最偏的一个乡镇,在为深入推进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特别是加大对“微腐败”问题的监督查处力度,全力护航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履行自己的职责。
几个小时后,有不少的同事纷纷给他点赞,说:“匡匡,真能干”、“匡书记,辛苦了”。
    他回:开展督查,履行职责,堵住人心的漏洞。
    特别实在的大实话。
    在制度执行过程中,偶尔存在这样或那样、或大或小的漏洞。而漏洞也恰似无形的考题:对于立场坚定者,一定会自我约束,对制度加以修正完善;对于不知自律者,则会琢磨如何钻这些漏洞,来为自己谋求私利。
    事实上,相比起制度、管理上存在的漏洞,人心中的漏洞才是危害最大的。学习过不少群众身边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典型案例,很多违纪违法者都是慢慢地从开始追求更多的物质享乐和更加奢靡的生活,渐渐地离私欲膨胀的深渊越来越近,最终坠入黑暗之中的。倘若能在最初未面对人心的“漏洞”之时,就有纪检人员不停的敲打、警醒,从小事小节开始管住,不给贪婪以扩张的机会,既积极主动堵住制度的漏洞,也勇于反思,堵住心中的漏洞,便不会触碰党纪国法的红线。
    3
    5月17日,星期日,靖州县坳上镇纪委书记曾培培在三锹乡的田坎上对因生活艰辛而感伤落泪的杨爱英进行安慰劝导。杨爱英是靖州县三锹乡贫困户吴彩仁的妻子,吴彩仁本人患有肝硬化,没有任何收入。家里就靠杨爱英这个劳动力赚取收入,因孙女患有癫痫,无法离开人员的照看,她便将孙女背在肩上,在田间进行劳作,挣钱养家。曾培培在了解到她想请人1000元/月照看孙女,打算外出务工多挣些钱的情况后,便对他进行鼓励、宽慰,并积极将她的情况反馈给村里、镇里,和镇村两级一起帮她想办法解决生活困难。
    回去的路上,杨秀英在不停的感谢。
    透过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就业,住房、看病、社保、治安等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事情在群众眼里都是天大的事。抓好这些“大事”,关键是要牢固树立为民意识,诚心诚意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曾经引用的诗句:“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利民之事,丝发必兴,厉民之事,毫末必去。”我们基层纪检监察干部,就应该从学习经典中汲取担当作为的智慧和经验,在感情上贴近群众,在行动上服务群众,将习近平总书记深沉的为民情怀、坚定的人民立场融入工作中,扎实做好纪检工作,千方百计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
    纪检干部的走访之旅不会停歇,走访走的是“心”,要与群众交心,走进群众心里去,这样才能真正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才能真正与群众打成一片,把党员群众的一个个“问号”变成“句号”,才能让走访真正成为密切干群关系的一座“连心桥”。(靖州县纪委监委 曾必文 龚标)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