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入村督查手记】双牌:心生自强才不息

编辑:祝萌琎 发表时间:2020-06-08 10:31 来源:三湘风纪网

    虽然到双牌履新的第一站我就去了县纪委监委的扶贫联系村——麻江镇横江源村进行走访调研,但因时间有限,并没有将村里情况尤其是贫困户的情况摸清吃透。这次“冲刺问题清零决战脱贫攻坚”入村帮扶行动,我丝毫不敢懈怠,11日清晨,便早早的收拾衣服洗漱等日用品,预备在村里住上三天两夜,走访村里全部未外出的贫困户及部分非贫困户,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横江源村是一个四面环山,交通不便偏远的偏远乡村,辖内有贫困户50户共183人。首先走访的是我的结对帮扶对象杨义凤老人。杨老独居在横江源牛栏坪自然村,虽有两个女儿但都远嫁外地,且条件都不好,前几年杨老老伴逝世,全靠村里帮忙操办的后事。本是颐养天年的年纪,却还在为生计发愁,所幸杨老身体还算健朗,村里和县住建局一起为杨老的住房进行了加固修整,并为其办理了农村低保兜底脱贫,一个月可领到340元低保补贴。看见我们的到来杨老非常开心,为了增加收入,前任帮扶人李群辉同志鼓励她养鸭子,并赠予鸭仔,上个月我来走访的时候,杨老正愁自己腿脚不便,鸭子大了没有销路,经过我们的动员,鸭子迅速售完,杨老净挣几百元。
    “这是我自己挣到的钱,用得更安心。”虽年纪70有余,但对于劳动所得,杨老更感骄傲,她告诉我们,大女儿因离婚已回家与她一块居住,我们一起帮她制定了力所能及的产业计划,期待她能长期稳定脱贫。
    从杨义凤家走出,陪行的村支书向我介绍了下一户走访对象情况:谢春林, 33岁的单身聋哑残疾人,与一个同是聋哑人的老娘相依为命。听到这里,我心头一惊,这样的贫困户是否真的脱的了贫?“两不愁三保障”能做的到吗?脱了贫稳的住吗?带着一串疑问我们来到了谢春林家。
    一座60平米的红砖房里干净整洁,桌椅靠墙摆放,两间住房各安放了一铺床,床上被褥叠放整齐。走进厨房,一张小方桌上放着一袋米,还有半桶油,打开厨柜,碗里还有上餐吃剩的小半碗肉。住房里转了一圈,我心中的疑虑消除了一半。坐定下来,通过手势交流,他拿出了扶贫手册。
    “这是一个身残志坚的人。”扶贫工作队员介绍说,在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谢春林学会了理发的手艺,每月在零陵区一家理发店做工,空闲时回家照顾老母亲,一年的收入有1万多元。易地搬迁建新房、纳入低保A类户、重残补贴、医疗保险、扶贫特惠保…….翻开扶贫手册,看着一项项帮扶措施,我悬着的心完全放了下来。
     “喝杯蜂蜜水,这是我自己养的蜜蜂。”在漫藏源自然村,正在打扫蜂箱的廖国际笑呵呵的把我们领进了屋。这个50多岁的汉子一边擦拭着汗水一边讲述自己的故事:因为几年前因为家里出了变故,欠下十多万元的贷款,一度感到迷茫失望。在扶贫工作队的鼓励下,他振作起来,准备发展产业。结合他以前家里养过土蜜蜂的实际,为他制定了养蜜蜂为主的产业帮扶计划,带他外出学习养蜂技术。
     “有信心稳得住,绝对不会返贫。” 廖国际告诉我,现在他的蜜蜂发展到了26箱,还种了2亩药材,除去县里的产业奖励补贴0.4万元不算,两样产业可实现年收入2万元。
    走出廖国际家,我感悟到群众沦为贫困有很多原因,最主要的是缺乏劳动力、大病残疾、发生意外事故。要帮助他们脱贫,首先要从思想上进行帮扶,让他们自己振作起来,树立信心,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制定帮扶措施,扎扎实实的发展好产业,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摘掉贫穷的“帽子”。(双牌县委常委 纪委书记  姜斌)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