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入村督查手记】衡阳市:“狗不叫”干部的初心和真情

编辑:祝萌琎 发表时间:2020-06-10 09:34 来源:三湘风纪网

    5月13日至15日,根据衡阳市纪委监委“三进行动”的安排,我来到衡南县花桥镇清瑞村,与驻村工作队的同志一起工作、生活了三天两夜,切身感受到精准扶贫的深远意义,也深刻理解了扶贫一线工作者的艰辛和付出。
    花桥镇虽为全国物流之乡,但该镇的清瑞村因地理位置偏远,却是衡南县65个贫困村之一,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7户183人,尚有5户8人未脱贫。驻村的是衡南县住建局的4名同志,最久的已经在这里工作了4年。他们常年走村串户,从落实各项扶贫政策到解决邻里矛盾,从办理各种申报手续到帮助群众插秧收割,随叫随到、义不容辞,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狗不叫”干部。今年春节,突如其来的疫情改变了花桥往年欢乐的景象,花桥镇确诊5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疫情当前,工作队所有队员坚守阵地,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深入防控前线,利用横幅、电子显示屏、宣传车、“村村响”等宣传方式,动员群众不串门、不拜年、不聚众;实施网格管理,主要出入口设置管制卡口,担当义务监督员、宣传员、劝导员、铜锣长,确保横向到边、纵向到底,人员到位、责任到位;关注群众需求,每天定时上门监测体温、宣传疏导,为村民集中采购、上门配送口罩、体温计、消毒液、米油肉,稳定群众情绪;在强大的宣传声势和身边事例的警醒下,广大群众也由不理解变为支持,由被动做变为主动防,防范意识大为增强,形成了群防群治的社会氛围,共劝导阻止红白喜事等大型聚集活动13起,用坚强力量筑起了一道铁的防线。我在走访贫困户过程中,能深深体会到工作队与贫困户建立的深厚感情,他们相互之间没有拘束和客套,更多的是随意和亲切。驻村第一书记唐小玲告诉我,工作队在村里自己开伙,有时候他们早上起床,厨房门口常常悄悄放着一袋辣椒,或者是丝瓜、茄子……
    通过几年的驻村帮扶,清瑞村的面貌有了很大变化。我实地察看了清瑞村新修的村组道路和生活用井,新建的鸭子养殖场、油茶庄园、烟叶基地。工作队兴奋地告诉我,三年前,这些都是没有的。当时为了跑项争资,他们三天两头往县城跑,有的时候甚至一天来回好几趟;为了办一个手续,在职能部门一等就是一天。虽然辛苦,但看到全村百姓对后盾单位和工作队的认可,心里觉得值。2次座谈会上,与会群众踊跃发言,你一言我一语诉说了各项帮扶政策措施为清瑞村带来的实实在在变化:27户实施了危房改造,4户完成易地搬迁;35名在校生享受了教育助学政策;产业分红和医疗救助实现全覆盖;完成了农村电网改造,安全饮水工程解决了长冲、志木组困难群众饮水难题;建好了光伏发电站,每年为村集体增加了一笔收入;争取资金200余万元用于村里基础设施建设,包括村部(小学)提质改造、安装路灯100盏、骨干塘清淤5口、修建机耕道2公里、实施通组道路硬化工程共计9.8公里……
    清瑞村成立烟叶专业合作社,摸索出了“合作社+贫困户”的脱贫攻坚模式。望着脱贫示范典型黄后胜家门前的一大片葱绿烟田,村支书胡林平介绍了他们的“产业脱贫三大经验”:一是吸引贫困户参股。2014年初,4户11名贫困户以土地流转的方式入股烟叶合作社,年终人平分红2500元,此后带动13户39名贫困户入股并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二是吸收贫困户就业。烟叶合作社每年约需2万个工时,每年发放工人资金约100万元,其中有20%共4000个工时由100余个贫困人口贡献,工资收益人平每年约2000余元。三是技术输出脱贫。合作社将一部分熟练程度较高的工人推荐到花桥、冠市等乡镇烟站务工,其中有40人是贫困户。黄后胜在引领我们参观其新建的三层楼房时介绍,以前他种什么亏什么,弄得家里一贫如洗,2017年后种植烟叶,年收入20万元,“我能有今天的好日子,全靠党的扶贫政策好,也从心底里感谢村支两委和驻村工作队的帮助支持。”
    这次“三进行动”,我共走访群众21户,接待群众12人(次),召开座谈会2个,实地察看现场8处。虽然我的主要任务是督查,但除此之外,思想上也有了更多的收获和触动。我深深感受到,扶贫一线的同志们能在村里呆得住、沉得下、干得好,把各项政策一一落实,并建立了良好的干群、党群关心,充分体现了脱贫攻坚“排头兵”、“领头雁”作用,值得我学习,我要为他们点赞!(衡阳市纪委监委 熊旭初)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