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入村督查手记】常德:手的力量

编辑:祝萌琎 发表时间:2020-06-15 15:50 来源:三湘风纪网

    脱贫靠什么?靠政策,靠帮扶,更靠双手。
    在维新镇观峰山村,我看见了一双充满青春力量的手。这是扶贫队长周洲的手。周队长1988年生,去年9月担任队长以后,逐一走遍了148户贫困户。现在,正在解决村民反映强烈的季节性缺水难题,统一铺设的管网,穿越在沟沟壑壑之间。周队长的孩子今年4岁多。能不想家吗?能不有困难吗?当然想,当然有。这些年的脱贫攻坚,一大批年轻干部走上了乡镇领导岗位。这些80后90后的周队长、周书记、周乡长们,克服了大大小小的困难,奋战在脱贫一线。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握着周队长的手,我想起两句古话:一句是猛将必发于卒伍,一句是宝剑锋从磨砺出。我相信,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年轻的同志们,必将淬炼出一批批龙城飞将,必将锤炼成一把把干将莫邪。
    在观峰山一间用水泥砖砌成的平房里头,我看到了一双贫而有志、老而弥坚的手。这是覃贵英老人的手。老奶奶一头花白的男士短发,左腿残疾、疼痛。如果要行走,就得坐到一把铺了好多层布、看起来才稍微有点柔软的小椅子上,慢慢挪动。她一见我们便说:“要不是党和政府,要不是你们,我不晓得还能活多久。”我们劝她想开点,年纪大了,帮儿子看好家,照顾好自己就行。可她却把手一摆,忽然提高了音量:“我年纪不大,还只有74岁。过几天,我还要到田里去种点菜。”这语气是十分的坚定、倔强。我想,贵英老人要是身体好,应该是能够像古时候的杨门女将穆桂英一样,挂帅出征的。老人家的儿子患有肝硬化,但仍在雁池乡一家砖厂打工挣钱。这应该是老人的言传身教。
    周队长告诉我,为了帮助村民增收,他们公司食堂驱车三个半小时前来采购农产品。前不久收了一车土豆,一块五一斤,比县城批发价要贵一半,还不算路费。从经济上看,肯定不划算。但对贫困户来说,比单纯地接受现金,接受捐赠,他们更有成就感,更有奔向好日子的底气,因为这是靠劳动致富,靠双手脱贫。我相信在这些出售土豆、白菜的村民当中,有不少的桂英老人。
    在几天的走访中,我越来越感觉到,这无数双的手,应该汇聚在一处,紧握在一起。翻开一张张收入核查表,我看到,在这里,相当一些贫困户的收入来源,除了转移性收入,就只剩下养鸡10只、养猪2头等家庭经营性收入。但是,靠散养鸡鸭鹅、猪牛羊,靠扶贫干部暂时的朋友圈“带货”,固然能算好一时的收入账,但抗风险能力差。像今年,仔猪涨价到1500元一头,很多农户便不敢买,“怕养死了不划算”。“要是今年仔猪价格降不下来怎么办?过年还有年猪杀吗?到时候脱贫算账怎么办?算农历,一年也快过去一半了。”然而,暂时没能听到一个确切的让人放心的说法。
    在镇政府所在地的主道旁,有一个维新镇土特产展销中心。这个中心由政府主导,卖的产品是当地各村组织生产的土特产品。这个中心曾经一天的最大成交额达到四五万。“以前,这些‘土货’长在深山无人识。现在通过这个中心,今日露脸走全国,老百姓得到了实惠。”组织起来、发展产业才是脱贫、不返贫的长远之计。
    我在观峰山村走访的最后一户是覃道洋。我们到时,大人们上山劳动去了,只有正读大一的儿子在家。他正用手机上网课。手机前面放着一个抄满了笔记的本子。走进覃道洋儿子的卧室,窗户边的镜框里,挂着他军训时和同学们的合影,青春焕发。
    身在覃道洋家,我不知道距离村部有多远。村部似乎在山顶。但我知道,一山更比一山高,致富没有终止点;我更知道,没有比脚更远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覃道洋的儿子送我们离开时,我握住他的手说:“好好学习,等你参加工作了,家里的情况会越来越好!”他面带微笑,也用力地握了两下我的手。我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希望(常德市纪委监委  皮柏枝)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