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入村督查手记】保靖:后生“进军”杉柱村

编辑:祝萌琎 发表时间:2020-06-23 09:27 来源:三湘风纪网

    “现在我们村有产业了!”
    “以前这一片全是荒山,现在你看这里,烤烟、柑橘、油茶,都种起来了。”
    近期,全省各级纪委监委围绕“基层‘微腐败’”,扶贫工作不实、作风漂浮,数字脱贫、虚假脱贫,“四不摘”政策落实不力等方面的问题,以“四不两直”的方式,对所有贫困村进行“地毯式”全覆盖督查,开启了新时代的“大下乡”。伴随着这股潮流,我去到了清水坪镇杉柱村。
    这是一个坐落于半山腰的国家级深度贫困村,全村共有348户139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35户512人。因为交通不便,再加上当地人缺乏技术等原因,全村一直处于贫困状态。通过精准扶贫,2018年摘掉了贫困帽。
    两天的时间里,我行走于杉柱村的田野阡陌,往返于群众之间,感受颇深,收货满满。
    其实,在去杉柱村之前,我内心十分忐忑。这是自己来保靖后的第一次独自下村督查,一来担心基层经验不足,遇到村干部不配合,无法正常开展工作。二来担心自己一口“塑料普通话”,群众听不懂。但是到达村部以后,这些担心统统都烟消云散。驻村工作队都是年轻人,大家工作积极性很高,得知我的来意后,认真配合我的工作。通过与工作队短暂的接触,我渐渐有了底气,也有信心打赢这场“督查战”了。
    “老人家,你们村的脱贫搞得怎么样啊?”在村部简单的安顿好后,顺着穿村而过的水泥硬化公路,我随机来到路边的一家农户。
    “党的政策好。我们这里的脱贫,那是真正的搞,我给你算嘛,我现在种了60多亩的烤烟,一年虽说辛苦一点,但收入也有8万多。”
    “老王讲得对,我们这儿脱贫就是靠产业,那日子比起以前好很多咯!”
    “我家现在种了大几十亩柑橘......”
    看到我问起脱贫的事情,许多的村民围了过来,纷纷介绍起了自家的产业,有的打着赤脚,有的扛着锄头,有的光着膀子,脸上都堆满着无限的幸福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但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于是,我便请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带我去烟叶种植基地实地看看。
    一到种植基地,映入我眼前的是漫山遍野的烟叶,烟草的嫩牙已经突破了白色的薄膜,散发着生命的气息。
    “我们这里以前是荒山,到处杂草丛生,现在开发出来,专门种植烤烟,那边那个寨子全部种的有柑橘。”杉柱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石勇刚说道。
    “现在我们村柑橘种植规模有1100余亩,烤烟种植面积300余亩,油茶种植面积也近300余亩……
     “石书记,你们村是怎么发展种植业的,是不是有什么独门诀窍?”我满怀疑惑地问道。
    “我们搞产业,第一是因地制宜。我们村种植柑橘的历史悠久,所以优先发展柑橘种植,现在规模已有一千多亩。”
    “第二是干部带头。今年村主任种植70多亩烤烟,村秘书也有30多亩。看到村干部带头搞,而且还赚了钱,大家纷纷撸起袖子跟着干,生怕落后。”石书记一边说一边向我展示村主任家中烤烟种植的照片。
    “第三是先修路。交通便利了,农产品才能及时卖出去。以前我们这里出行很不方便,很多车都进不来,运送果子只能靠人挑,很多时候果子运不出去都烂在家里。现在路修好了,小货车能进来了,果子一成熟很快就能卖出去。”
    “第四是要有技术,科学种植。就拿种植烤烟来说,村主任有着10几年的种植经验,他不仅带头种,还无偿教大家种,村里还办了农民夜校,专门请县里的种植专家教大家种植,村民的种植热情都很高,规模也越来越大……”石书记如数家珍一般介绍着村里发展产业的诀窍,言语之间饱含着喜悦与骄傲。
    我听得入迷了,没想到石书记可以把村情掌握得如此熟悉,发展路径分析得如此透彻,仿佛跟着他马上就可以“发家致富”似的。再联想到早晨那些个满带笑容的村民们,不难看出,近年来杉柱村的精准扶贫工作确实做得十分扎实。
    事必有法,然后可成。就如同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发展产业,就是保障稳定脱贫、做到持久致富的“法”。更为重要的是,对贫困群众而言,有了稳固的产业,生活才有盼头,日子才能真正的过得幸福美满。(保靖纪委监委 周仕豪)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