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主页 加入收藏

【微故事·微体会】通道:老李家的变迁

编辑:祝萌琎 发表时间:2020-06-23 16:37 来源:三湘风纪网

    “小覃,这个周末到屋里来吃鱼,刚放了鱼塘。”
    “小覃啊,快过年了,屋里杀了猪,自己喂了一年的,你哪天有空下村到屋里来尝尝。”
    电话那头已是六十五岁高龄的老李,声音很是洪亮。
    “谢谢老李,得空我就一定来啊。”
    “你每次都答应来,可是每次都没来,你帮扶我家都四年了,到屋里连口水都不喝。”
    ……
    每年的秋收或是年关时节,我跟百里之外的寨脚侗寨结对帮扶老李家都会有一番如是的通话。
    戴着老花镜的老李喜欢看书看报,算是村里的文化人了,老人家知道我因为工作纪律不会去家里吃饭,但来年还是会继续打电话邀约。
    老李是我的扶贫结对帮扶户,家住太平山北麓山脚,纯净的山水也造就了这里淳朴善良的侗家人。2016年7月份开始结对帮扶工作以来,每个月我都会去他家走访,因为不懂侗话,每次走访,热情质朴的老李和老伴吴姨都坚持用带着浓重地方口音的客话跟我交流,这让我又是愧疚又是感激。
    老李家人丁兴旺,有十口人,老两口有两个儿子,都娶了儿媳,膝下四个孙辈,既是一个十分传统的“大户人家”,又是一个典型的“留守农家”,不免令人唏嘘感慨。好在老李家十口都住在老房子里,三代同堂,虽然艰辛,却也其乐融融。两个儿子和儿媳都在广东打工,过年才回来,大一点的三个孙儿在镇上的寄宿制学校读书,周末才回家,最小的孙女刚上幼儿园,一向重视子孙教育的老李风雨无阻,每天都骑摩托车接送。
    每次去老李家,老两口都特别热情,搬凳子,拿水果,递开水。我总是先跟老两口唠下家常,问问儿子儿媳在外面做事和孙子们读书学习的情况,询问家里最近有哪些困难和要求。老李说,扶贫政策好啊,原来两个儿子在外面打工工资不高,自从参加了县里举办的技能培训班,找到了好一点的厂子,工资都涨到五六千一个月了。
    正说话中,活泼可爱的小孙女跑了过来。老李抱着孙女说,党的扶贫政策真好,四个孙子读书,都减免学杂费,还有教育补贴。
    我说,是啊,党的扶贫政策越来越好,老百姓的生活也越来越好,我们农村和农民很有盼头。
    2017年秋季,老李家列为预脱贫户时,我去家里采集家庭信息,问老李还有没有什么新的困难。他说,扶贫政策那么好,你也尽职地帮扶着,家里的生活越来越好,脱贫完全没问题。这不,人多了,家里还准备修房子,就在进团寨路边那里,刚建好一层。说罢,老李就领我去看新房。新房建在寨子路口,背靠太平山,门前临溪水,门口就是通村的宽敞水泥大路。我说,老李,这个新房子就在通村公路边,那是真方便啊。老李笑着点头道,好位置配好房子,两个崽自从换厂加工资后,更攒劲做事了,我们全家齐心协力早点建好新房,让一家人住的舒心,生活更幸福。
    前不久,老李又特意给我打来电话,老人家掩藏不住内心的喜悦和期盼,告诉我家里的房子都修到第三层了,年底封顶装修,明年过年前就能入住新居了。
    周末又来村里迎接县里的脱贫复查,我又抽空跑去已经脱贫的老李家。此刻,望着这栋三层的小洋楼,再看看远处老李家那栋旧木房,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帮扶干部,我心里感慨万千。
    精准扶贫以来,我们全县像老李家这样,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通过自身的努力,脱贫致富的家庭太多太多了。
    按照“一村一品”布局,如今村村寨寨都发展了村集体产业,村民增收,脱贫致富,脱贫攻坚成效显著。面对脱贫攻坚最后的堡垒和关口,只要万众一心,坚持不懈,攻坚克难,善作善战,必将一鼓作气夺取最后的胜利......
    “小覃,今天你该留下来,在屋里吃个饭了吧。”老李的话语把我的思绪拉了回来。
    我回过神,笑着说,老李,今天就不吃饭了,纪检干部有纪律要求的,明年进新房别忘了提前告诉我,再来庆祝我们老李家圆圆满满乔迁新居啊。(通道县纪委监委  覃婕)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x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