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故事·微体会】益阳:扶贫路上“见思行得”

初到和谐村,不能完全听懂当地方言,请村扶贫专干陪同走访。第一个村民小组的13户人家还未走完,就听到村民悄悄议论:“上面派工作队来调查情况,村干部来人监视,大家不要乱讲话。”看来干群关系有些紧张,部分村民对村干部不信任,村干部感到委屈,我听后也很尴尬。
还有一次,走访贫困户吴某,问:“您是哪一年建档的贫困户,享受了哪些扶贫政策?”
吴答道:“不知道是哪年,还没有享受什么政策。”
我翻看了一下他的《扶贫手册》,上面清楚的记录着教育资助两个小孩分别为每年1000元、1250元,并有其签名。
“这些钱你没拿的话,我们可以到学校去查实,看谁以你的名义拿了钱,一定追究到底。”
这时,吴才说实话:“钱是我领的,名是我签的。”
我把吴某拉到一旁:“你为什么说假话?特别是当着小孩的面,有损父亲的形象。这样的言传身教,对孩子影响可不好。”
吴某答道:“我以为说没领,工作队还能给我发一份,也就没考虑对孩子会有影响。”
这两件“小事”引发了我的思考。一是像吴某这样“等靠要”思想严重的贫困群众,首要的就是着力消除他们的精神贫困。扶贫攻坚,“志”在必得,除心结,破穷根,扶志势在必行、必在先行。这家人要脱贫,首先需帮助户主思想脱贫,然后再进行产业帮扶。二是要消除村干部和群众之间的隔阂,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能事半功倍地打赢脱贫攻坚战。
于是,我和工作队员们开始用脚步丈量这个坐落于柘溪库区大山中的贫困村落。山路崎岖,高低不平,每次走访村民,都要花一个多星期的时间。大家和村干部们一道,克服严寒酷暑,忍受蚊虫叮咬,坚持每月走访一次,宣传扶贫脱贫政策,消除个别群众“等靠要”的懒汉思想,解读乡村扶贫规划,增加贫困户脱贫信心,帮助制定产业发展计划,“一户一策”精准帮扶,让村民看到共同致富奔小康的希望。我们还发动帮扶责任人,以消费扶贫的方式,为贫困户推销农村产品,如蜂蜜、土菜、家禽、家畜等。同时,对所有饮用水源进行检测,让群众饮用放心水,争取群众文化广场建设,丰富村民业余文化生活。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了、村民的基本医疗得到保障了、人行道修好了、村级家庭庭院经济奖补也下发了,每个村民都是脱贫攻坚的受益者,群众参与感、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提高,对扶贫工作满意度极大提升,也纷纷愿意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建设支持村级建设,干劲十足地投入到脱贫攻坚战斗中来。看到所有的付出转化为大家认可的成果,我们苦与累即刻烟消云散,化着涓涓甘泉,甜在心中。
扶贫重在立志,贵在扶智。和谐村的教育,承载着和谐奔小康的希望,既是阻断村民贫困代际传递的途径,又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首选方案,更是和谐村克服地少人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希望所在。我们争取益阳市教育基金会对经济困难家庭学生的资助,帮助学生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品学兼优学生奖励制度。为村里因病退学的大学生联系复学事宜,恢复学籍,对贫困家庭大学生进行生活费资助。开展中小学学生家庭的教育培训,组织部分有学习能力的学生家长,向他们介绍家庭教育的方法:如何言传身教?如何培养孩子的品行?如何配合学校让孩子提高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通过两次的培训,部分家长的育儿理念已有所改变。利用三次发放贫困家庭学生生活资助金的机会,召开贫困学子励志座谈会,告诉他们珍惜学习机会,学成后为国家为社会作贡献,注重个人品德修养,做到知行统一。
在驻村帮扶过程中,我们邀请村组干部全程参与,大家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与群众打成一片,赢得村民理解与信任,充分将村组干部接地气的优势与驻村干部有理有据有规划的工作方法进行融合,耐心细致倾听群众意见和建议,杜绝拍脑袋决策现象。支持村民议事会、监事会正常履职,实实在在做到村务、政务、财务公开,主动接受村民监督,消除村民误解,着力培养后备村组干部,培养产业致富带头人,打造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但愿苍生俱温饱,不辞辛苦“入”山林。脱贫攻坚,任重道远,打赢脱贫攻坚战,需要每一个扶贫工作者用“心”用“情”,深入群众,多跑腿,多入户,多调查,多想办法,有见须有思,所行为所得,唯有用心,方得初心。(益阳市纪委监委 尹彩云 蔡建宁)
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